廉洁天河
无障碍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广州天河:村集体“三资”清产核查与监督制度长效化

发布时间:2024-11-30 10:03 信息来源:天河区纪委监委
浏览量: - 浏览字号:

  “在推动解决‘三资’问题时,我们会遇到当地资产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低等问题。”天河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村集体财务监督机制缺失、收支不规范,这也会导致一些村社干部利用职权之便,公款私用,甚至设立“小金库”,导致资金流失严重;有的村集体在收支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存在坐收坐支、借款列支等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与有效使用。同时,村级“三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导致当地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以新塘街为例,街道纪工委从经济发展办的统计数据中发现村公司存在逾期合同或即将到期合同未提交街道审批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纪检监察联络站对陈某某等4名村公司的“三资”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在谈话中了解到合同逾期的主要原因有未及时变更项目信息、项目不符合交易标准、项目界限权存在争议等。新塘街纪工委负责人表示,逾期合同的出现,主要还是村公司对“三资”管理的缺失,没有提前做好项目预审工作,因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预审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应提前半年着手准备。同时要求村公司对农村集体资产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将所有逾期项目和即将到期项目排查出来,一一进行整治。后续仍需定期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查核实,确保资产信息与实际相符,对新增或减少的资产及时登记变更,做到动态管理。

  问题:“三资”管理不规范导致透明度低

  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合同主要有违背合同法的超长合同、不符合市场价的超低价合同、重要数据不明确的不规范合同、未签订书面合同、未及时收到价款的合同等。自从农村集体“三资”所有项目统一通过天河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后,“三资”合同不断修订改进,并经过街道、区农业农村局层层把关,越来越规范化,但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合同,各街道纪工委要求村公司进行全面自我排查,集中力量进行纠正。同时,组织纪检监察联络站不定期对村公司的历史合同进行审查,问题合同发现一宗整治一宗。

  破题:“三资”清产核查与监督制度长效化

  农村集体“三资”交易,是股东分红的主要来源。为维护村集体的利益,区纪委监委压实责任,各街道纪工委持续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确保交易公开、公正、公平,及时查看项目信息公示情况,保障股东知情权;督促村公司不断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产业升级,切实提高股东分红,不断提高村公司的经济效益;多措并举督促村公司“三资”负责人和“三资”专员熟悉天河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天河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及“三资”交易流程,不断提高“三资”交易的专业化水平。

  持续推进经营性合同突出问题整改

  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合同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合同提出问题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排查梳理超期限合同、超低价合同和不规范合同等问题,按照工作指引,深入推进问题整改。本轮整改,在2023年以来已经完成1954份超期限合同整治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存量的23宗超期限合同,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4宗,5宗已基本完成整改,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合计约1.26亿元,全区村集体超长合同整改完成率达99.03%。

  全面改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合同规范

  天河区纪委监委第六派驻纪检组与区农业农村局成立合同示范文本修订专项工作小组,启动集体资产交易合同示范文本修订工作,对照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合同示范文本,结合实际情况,缩减原有合同文本类型的数量,优化完善合同条款内容。

  及时升级集体资产资源线上交易模式

  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线上交易,正式上线网上一次性报价交易模块,拓宽线上交易方式,有效防控竞投人恶意竞价或非理性竞价风险,提高集体资产交易成功率。2024年1至9月集体资产交易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

  天河区纪委监委坚持“事前督进度、事中督程序、事后督落实”的闭环监督模式,压紧压实职能部门、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构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监督方式上,区纪委监委通过运用线上系统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以及线下面对面接访、点对点监督检查,在“三资”清产核查与监督上持续精准发力。

  对尚未完成整改或整改难度大的问题以及整改工作滞后的村社,天河区纪委监委将其纳入重点紧盯对象,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指导监督各村公司想方设法积极化解“三资”历史遗留问题。(党风政风监督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