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聚焦根治“小官大贪”,提及天河区纪委监委做法
近日,《半月谈》2023年第12期刊登《根治“小官大贪”,该开什么药?》提及天河区纪委监委强化日常监督经验做法,并在“半月谈”微信公众号头条刊发,该文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全文如下: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干部4669人,乡科级干部1.4万人,一般干部1.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受访纪检监察干部表示,部分干部看起来岗位不起眼,却是“小官大贪”。“小官大贪”隐秘性强,危害性大,需要在除根上下更大力气。
呈现三个特点
半月谈记者梳理近年来查处、通报的典型案例发现,“小官大贪”行为呈现三个特点。
——从发生人群看,集中在“管钱、管项目、管审批”的基层干部群体。2011年5月至2019年2月的8年时间里,湖南省常德市国土资源局武陵区分局财务股原副股长、出纳姚正斌利用职务之便,先后82次挪用常德市城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账户等4个账户的资金,共计5940余万元。
——从发生领域看,大多发生在一些重要的民生领域,比如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支农惠农政策性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医保资金等。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大刘家街道办事处经营管理站原站长盛懿丹,以农业设施占用补偿款、垫付工资款、支付合作社款等名义,先后31次自行或指使他人开具转账支票或现金支票,挪用经营管理站资金合计548.4万元。
——从发生年龄看,涉案人员有年轻化趋向。“95后”张雨杰曾是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2020年3月被留置。他在2016年到2019年3年多时间里,采取收款不入账、伪造收款事实等方式,陆续侵吞公款达6900多万元。
小官何以大贪 “小官大贪”何以易发多发?除少数党员干部缺乏廉洁意识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基层管理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不严谨等漏洞。“有的基层干部身兼数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弱化、虚化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说。 南京白龙山思亲陵永久华侨公墓工作人员杨萍,虽然本职工作是出纳,但实际上群众购墓从收钱到发证都由她一人负责。由于无人监管,杨萍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贴在窗口,让客户直接扫码支付。2014年以来,她侵占贪污购墓款及护墓费2300余万元。 熟人社会的存在,也使监督受到人情干扰。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治理资源大量进入基层,但熟人社会的人情干扰,导致制度政策的执行在个别基层单位流于形式。 织密监督网络 根治“小官大贪”,该开什么药?受访业内人士提出3条对策——加强对重点岗位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强化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管机制与信息公开机制;推动监督力量下沉,织密基层监督网络。 这样的监督网如何运转?在广州市天河区,半月谈记者看到,纪委监委组建起民情督察员队伍、建设村(社区)纪检监察联络站;设置民情速递机关作风曝光台办公室,推动组建民情督察员队伍;设置专职监督员队伍,通过走访群众、列席村(社区)重要会议、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制度等强化日常监督。 广东省茂名市纪委监委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问题,组成16人专项审计小组,重点查处立项招标、施工监理、财审等各个环节的违纪违法行为,2022年6月至今年4月,先后对工程建设领域相关腐败问题立案22件,对18人采取留置措施。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半月谈记者:李雄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