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天河
无障碍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传家宝|一封家书:几代人赓续的红色精神

发布时间:2024-02-08 16:03 信息来源:廉洁广州
浏览量: - 浏览字号:

  “‘秋凝’两字凝结了我们对两个美丽先魂的无限敬意和深沉的思念……一个是你的曾祖母陈元秋,一个是你的外曾祖母杨秀凝……”90岁高龄的天河区黄村街道梁自玉老人,向我们展现一份保存良好的家书,这是她和丈夫张俊年在大孙女张秋凝五岁时写给她的亲笔信。二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从大孙女的名字讲起,把祖辈的红色故事凝练成了一封家书,郑重地传到了大孙女的手中。

图片

图片

梁自玉的家书内页  

  辗转传来的口信 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梁自玉的父母梁灿辉和杨秀凝原本是香港的普通商人,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和中共地下党员罗理实、张淑芳夫妇成为了邻居。平日里,罗理实、张淑芳夫妇在和他们聊天时,经常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些红色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梁自玉的父母,每每和子女谈及这段时光,两位老人总是饱含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故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想到过,而又为之向往的新境界。”

  梁自玉的父母一生都在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贡献,他们勇敢地接受了共产党的委托,抵抗外来压力和迫害,多年来在港掩护中国共产党秘密联络员开展任务,并积极带领香港工商界学习红色精神、坚定爱国信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当时的香港还处于英国的管治下,港英当局对左派爱国组织及活动百般刁难。如果一个机构被打上左派标签,那么这个机构的各种往来运作,就会被当局暗中边缘化甚至找各种借口打压。梁自玉的父亲当时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南北行公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南北行公所不畏艰险,率先升起了五星红旗,并组团回国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对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和担负香港民生日用品及粮油副食品供应起到了桥梁作用。其后,在被港英当局追捕时,梁自玉的母亲大义凛然地告诫丈夫:“如果当真被抓去了,千万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一定要有骨气。”梁自玉的父亲逝世后,香港《大公报》专门刊发了讣告,表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梁自玉的母亲虽是一位农村妇女,但巾帼不让须眉,一直积极参加香港各种进步活动,被香港工商界妇女进步组织成员尊称为“大家姐”。抗美援朝期间,梁自玉的母亲还把家中所有的首饰都捐了出去支援国家。

  梁自玉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梁自玉来到广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她的父母还在香港生活,受两地形势影响,很难传递书信。但她的父母依旧辗转通过他人之口,传达了一句口信给她:“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他们把他们一生的红色故事凝练成了一句口信,郑重地传递给了梁自玉。

  一封手写的家书 记录了几代人红色精神

  深受父母爱党爱国的影响,在香港培侨中学读书时,梁自玉就积极加入了中共地下共青团。在港英当局的严密监控下,偷偷学习革命知识、参加革命活动,在一次次斗智斗勇、打压反抗中磨砺成长。1951年,梁自玉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本应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她,接到了共青团下达的命令,要求她们这一批优秀地下共青团青年立即到广州开展革命工作。在党的感召和父母的支持下,梁自玉果断放弃在香港的优越生活,听从共青团的指挥来到了广州干革命,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到广州工作后,梁自玉总是想起父母传来的口信“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但此时的她更多的是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去做,应该从哪些方面做,才能更好地做到“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思考,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多学习,准确理解党的政策;要多实践,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多奉献,将对党国的热爱融入到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之中。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梁自玉用实际行动回应着父母的嘱托,一方面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主动请缨承担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她积极用心地服务群众,用情用心用力为群众做好事。

  梁自玉多年以来一直热心服务群众,竭尽所能帮助困难群体。她在广州一中工作期间,一名女学生不幸患精神分裂症而退学,作为女孩的老师和邻居,女孩父母离世前托孤给了梁自玉。此后十九年,梁自玉把女孩当作闺女来照看,经常与她逛街谈心,一起饮茶食饭,夏换衣裳冬添被褥,给予了女孩母亲般的温暖。为了鼓励女孩积极康复训练,梁自玉还经常带她回母校,和她聊学校同学,聊未来生活,在见面不断、谈心不断、关怀不断、爱心不断下,女孩逐渐康复,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退休后,梁自玉常常和家人说,我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的共产党员身份没有退,我还是党的人,还要为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带着这份信念,当搬入天河区黄村街康城社区后,她以“我们是一缕清风,是一股暖流,是一所学校”的响亮口号,把社区里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都召集到了一起,组建了康城社区义工队,定期举办义诊、开保健讲座,积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支义工队已经成了社区居民身边的“万事通”,“有困难找义工”成为了康城居民的口头禅。如今,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梁自玉依旧坚持做义工,还常常发动大家一起做公益。她经常笑呵呵地跟人说:“没有新中国,我哪来这么长寿!”2002年,梁自玉被评选为了“广州好人”。

  随着孙辈的出生,梁自玉一家决定要从娃娃抓起,将红色精神传承给新一代。怎么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呢?思来想去,梁自玉和丈夫张俊年决定,亲手给他们的大孙女张秋凝写一封家书,把家族红色故事写下来,将红色精神融入其中,郑重地传承给了他们的大孙女。

  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复 见证着红色家风的传承

  “虽然我没有见过我的太爷爷太奶奶和太外公太外婆,但他们心系祖国、奉献社会的精神,却像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成为我们的最高信仰。”大孙女张秋凝已经年近四十岁,距她幼年收到家书,已经跨越了三十多年,她提笔回信给奶奶梁自玉。

  受祖辈和父母的熏陶,梁自玉的儿孙们一直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的大儿子几乎跑遍了广东、广西、云南等华南地区的麻风病人康复村,送医送药送生活用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在一次山区走访中,梁自玉的大儿子来到了一户因麻风病截去双腿的老汉家中,目睹了他的行动不便后,一直记挂在心中,回到广州后立即联系了慈善组织,组建一支志愿队伍再次回到了山区,帮助因病致残、行动不便的人员在家中各处安装防护扶手,并提供康复指导。梁自玉的大儿子作为慈善先进人物,曾两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这份热情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女儿,也就是张秋凝。

  张秋凝一家经常跟随父亲到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多次组织慈善力量,深入山区、乡村,为当地患白内障却无钱医治、行动不便无法医治的患者送去免费手术,很多患病老人恢复光明后,都紧紧握住他们的手,眼中含着泪向他们表示感谢。每当这时,张秋凝总是能想起爷爷奶奶给她的家书。正是这份家书,在她幼小的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红色基因,她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反复阅读这份家书,每次都会被祖辈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要像他们一样“心系祖国、奉献社会”。

  在即将步入四十岁之际,孙女张秋凝决定给这份幼年收到的家书回信,她在信中回顾了自己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感受,她写道:“‘心系祖国、奉献社会’的理念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就在我每次和孩子们讲的中国历史书里,在每一次和孩子们逛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介绍中,在每一个纪念日和孩子们去缅怀和致敬的仪式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祖辈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故事凝练成一句句嘱托、一页页书信,一代一代将其郑重接过,又书写出新的故事、新的家书,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实践和传承中不断绵延赓续、传承发扬。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