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改厕”好事变成民生“愁事”
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厕所革命”必须全面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善作善成,不应留有“盲区”、“烂尾”、“假货”等,不能因个别人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而让“改厕”这件好事变成群众“愁事”。
天河区委第二巡察组从公厕的卫生、设施、服务三大方面着手,对全区公厕进行实地暗访。暗访发现,部分公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识设置不统一,部分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公厕仍使用“内设厕所”旧标志,未悬挂“广州新版内设厕所对外开放标志”,甚至无悬挂任何提示性标识;二是设施设备不完善,个别公厕未提供厕纸、洗手液,或用品补给不及时;部分单位厕所未配备抽风机,空气不流通,异味重;三是厕格配置不合理,个别单位配置厕位较少,或男女厕格比例配置不当;四是部分公厕存在私自拉线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的情况,影响观瞻,且十分危险。
在巡察监督下,天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压实主体责任,聚焦民生重点,持续推动“厕所革命”落地落实,加大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度。天河区纪委监委第二巡查组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成联合督查组开展“地毯式”摸排、全覆盖式督查,紧盯重点整改环节,进行现场走访,推动室、组、地三级联动。联合督查组重点查看职能部门前期排查出的5座问题厕所整改进展情况、使用管理情况,确保问题厕所“一户一厕、一厕一档”。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改厕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持续跟踪后续整改情况,用铁的纪律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天河区委第二巡察组负责人表示。
加快改厕相关标准制修订,常态化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线上技术咨询,严把改厕质量关,强化宣传引导,推动改厕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健全厕所革命工作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主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引导居民参与建设。
将厕所革命纳入有关督查检查范围,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实情、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自“厕所革命”以来,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计完成167座环卫公厕建设和改造任务,其中新建38座、改建129座。2024年为配合“十五运会”实施环卫设施品质提升,计划修缮改建18座公厕,目前已完成7座。
“以前家门前的厕所没人清理,既难闻又影响环境。现在新公厕大伙用了两个多月了,干净、卫生还暖和,特方便。”近日,天河区委第二巡察组工作人员在对石牌街道某社区问题整改“回头看”过程中,社区居民张姐讲到新改建的厕所,高兴地说。
巡察发现部分公厕水龙头不出水 整改后已顺畅通水
巡察发现部分公厕不提供卫生纸 整改后,公厕都有了规整的卫生纸
青瓦灰砖的新公厕取代了之前破旧难闻的厕所,不仅让社区升了“颜值”、提了“气质”,也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卫生健康。
为把改厕这项惠民工程办好办实,天河区委第二巡察组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紧盯改厕关键薄弱环节,推动改厕“一管到底”,坚决纠正厕所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民生领域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同时,对全区21个行政街道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听汇报、查看台账资料、走访询问群众以及现场查看等形式,跟踪了解排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对排查出的问题设立清单、建立台账、立行立改,重点关注改厕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微腐败”和工作人员作风浮懒散拖等问题,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厕改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绝不手软、绝不姑息。(梅丽娜、何晓晨)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