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中元节,(俗称鬼节),车陂街道沙美社区的梁氏宗祠张灯结彩,因疫情停摆三年,按下了暂停键的“摆中元”活动,在今天又重新迎来了热情洋溢的一天。
摆中元活动在车陂已有500年多年的历史,每年的中元节车陂梁氏族人都会自发在梁氏宗祠举办“摆中元”活动,车陂“沙美梁”是广东省内唯一保留“摆中元”习俗的村落,族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进行祭祀祖先、三官大地、设置斋宴和摆放手工艺品供人观赏。
这天大早,车陂“摆中元”活动从沙美梁氏姑嫂祭拜仪式开始。当吉时来临,12位已婚媳妇、12位未婚女儿、12位小姑娘共36人成双成对进行祭拜仪式:穿着红色传统服装的姑嫂站在队列前面,身穿青色传统服装的12名女孩子站在队伍后排,整个队形呈四列九排,在祠堂中堂行三跪九叩之礼,寓意宗祠后人要把孝道、礼仪、习俗、宗亲教诲进行传承。
在摆中元的展台上,丝网花、米粒花、纸筒公仔、秀珠灯笼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用米粒、瓜子壳等制作的花卉表现出巧姐们巧妙构思和精湛手艺;“安定牌坊”、“沙美公园”、“车陂龙船景”等模型美轮美奂,目不暇接,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活灵活现的车陂形象,这些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反映了车陂的日常活动和村民的美好心愿,吸引参观者争相拍照留念。沙美巧姐黄永嫦介绍,手工展品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固定作品,如“安定牌坊”“三元塔”等,第二类是广州纸通公仔非遗传承人李光华制作的人物模型,如“西施捧月”“昭君出塞”等,第三类作品反映了车陂龙舟文化,原汁原味呈现车陂龙船景,第四类作品制作了“广州塔”“西塔”等广州地标建筑,作品呈现了浓浓的广州特色,此外巧姐们还创新制作了“沙美公园”“荷塘”等作品;她们把车陂村龙舟文化、宗祠文化、社区生活场景以及广州文化地标登元素完美的结合,制作出精美作品。今年在展台上,还多了一个亮点,车陂街文化站也制作了一盆丝网花作为展品,为“摆中元”活动增添了不一样的一道风景线。负责人桂海玉表示,“我们的工作与非遗传承息息相关,自己也要懂才能更好地传承,所以今年我们的工作人员只做了这份作品参与其中”。另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也受邀参与到作品的制作中来,此次活动也为康复科的住院患者们以及民间巧哥巧姐提供了远程云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匠心独具、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了车陂街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车陂街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和积极践行。
随着车陂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扬名省内外,越来越多社会人士加入车陂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队伍。“这次中元活动的祠堂装饰和手工艺品制作,不仅有沙美巧姐的作品,有车陂各社区的居民、特殊人群以及小学生等人群参与,大家的作品丰富了展台,也丰富了车陂的文化内涵。”黄永嫦指出,今年中元节主题突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八方来客展巧手,献孝心,有缘相会,共同祈愿,说明“摆中元”活动已不仅是车陂的文化,还是大家的文化。
摆中元的活动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像封建迷信,但实际上展出的一个个作品,都是有故事的,每个故事串联起来,给人们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技艺创新的新方向,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活动的历史气息,它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是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