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笔者从天河区石牌街获悉,天河区石牌街道对标和美社区建设要求,以“有温度的石牌”为主题,选定“绿荷西大街—逢源大街”路段沿线,统筹推进城中村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在破解城中村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两大难题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石牌村,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村落。村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岁月的长河连绵不绝,一代又一代的石牌人续写着梦想与传奇。改革开放后,石牌村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逐渐演变成为广州城央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村落里,汇聚了众多优秀青年与追梦之士,他们怀揣希望,为梦想打拼、为生活努力,成为服务广州推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补齐石牌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石牌村面貌和居住品质整体提升,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建设者服务者奋斗者提供有温度的生活环境和社区服务成为石牌街道的优先任务。“希望让每一个生活在石牌村的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包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感动。”石牌街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传承有温度
董祠、潘祠换新颜
展现有温度的时代变迁,街道联合村公司从牌坊入手,对绿荷大街牌坊和潘祠大街牌坊进行翻新改造和视觉氛围营造,建设村历史变迁及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历程文化墙,展示石牌古村形象。新建“有温度的石牌”主题打卡点,结合本土民俗文化特色和国潮风对绿荷西大街沿途进行微改造提升,让镌刻时光印记的村内古老建筑诉说石牌村历史变迁,展现村落的历史沉淀,凸显其文化底蕴。
彰显有温度的文化传承,街道改造提升董祠、潘祠原有冬奥龙头、北帝、妈祖、粤剧私伙局、农耕和咏春拳等传统文化展示区,新增“有温度的石牌”活动主题展示墙,设立粤剧名伶打卡点,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设计石牌村文化形象,守正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设置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活动,开设传统艺术学习班,由老一辈向年轻一代传授舞师、武术、曲艺等技艺,用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温暖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
便民服务有温度
暖“新”又暖心
深化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快递员和外卖小哥是最辛勤的工作群体之一。在石牌村内从事外卖和快递服务的新就业群体众多。街道通过优化“暖蜂巢·小哥驿站”服务功能,建成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增设“健康小屋·骑手医疗服务站”,惠及新就业群体、新广州人群体,更新改造党群服务站,完善颐康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更好满足村内“一老一小”基本需求。社区定期组织活动慰问新就业群体,传递温暖关怀;新居民则自发组成公益志愿者联防队,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双向奔赴的关爱,让村内充满温情与和谐,共同编织美好的社区生活篇章。
筑牢有温度的安心守护。平安不仅是对家人的守护,更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街道将平安宣传融入居民日常,打造平安主题公园,增设消防、禁毒、治安等平安主题宣传设施,修缮改造绿化带,配置多样便民设施,优化提升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兼顾安全宣传和空间美化两大功能。强化消防力量建设,改造提升微型消防站,优化微型消防车辆停放,设计石牌村微型消防地图,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实战演练,“平安底色”绘就了村内居民安居画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宜居宜业有温度
智慧社区再升级
提升有温度的宜居品质。石牌街升级出租屋信息发布栏为三面显示屏及配套智能管理系统,结合环保与美学元素创新垃圾分类主题景观站,打造宜居智慧社区。清淤截污村内2处风水塘,复绿、植绿叠翠台,打造水边小榭观赏性景观,加固、美化入村口古榕树,巧妙将其融入变电站外围景观设计,美化社区居住环境。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坐在叠翠台上欣赏美丽的日落景色;孩子们在榕树下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水边小榭唠家常,自然美景与休闲生活完美结合,让生活在村里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激发有温度的创新活力。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还是社会服务,石牌都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量。街道积极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共治共享模式,有效盘活村集体潘祠片区低效用地,吸引第三方企业投入2800多万元建设融合商业办公、健身公园、图书馆、艺术展览等元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文艺+商业”新型文旅新业态,吸引更多客商汇聚石牌西路商业步行街并进入石牌村内,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激活石牌村经济活力。定期举办的文化节庆活动和互动式艺术展览让游客在参与中领略老村新活力,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