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夜幕下,灯光勾勒的海心桥宛如粤曲中的“水袖飘绢”横越江上,其匠心独运的优美造型、力与美和谐统一的结构建造,让这座广州首条跨江人行桥受到国际大奖的青睐——近日,海心桥荣获2023“世界人行桥奖”唯一金奖,再次擦亮了广州国际大都市城市名片。
海心桥、广州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东省博物馆、天河体育中心……一座座地标建筑呈南北走向依次排布,连点成线穿城为轴,彰显广州气势恢宏的大城格局。中轴线是观察城市经济发展、人文底蕴、生态环境的主要坐标,自秦朝以降,广州城市中轴线在历史上形成了古代轴线、近代轴线和新中轴线三条“主动脉”,成为考察城市历史、循迹城市变迁、品味市井人文的重要脉络。
特别自亚运会以来,随着广州城市发展东移,新中轴线在承担空间新功能,定义发展新定位,和打造城市新名片上起到关键作用,培育了天河北商圈、珠江新城CBD、广州塔广场等高品质空间,引领广州勇立城市现代化建设潮头。
流动的轴线,发展的城市
中国古代都城多有轴线,《周礼·考工记》中便提出了以经纬的线性概念规划城市的理念,古都如北京、西安、开封等城市的中轴线,是城市景观的主骨架,至今仍为延续城脉、文脉的重要空间载体。
历史上,广州的中轴线历经三个时期的变迁:从秦代的番禺城始,北京路便是广州城两千年来的中心轴线,历代城墙与北京路交界处的城门遗址至今仍被透明玻璃窗保护着,过往的人们可由此瞥见广州城市的历史文脉节点。
近代的广州城市中轴线概念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程天固的《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中,其中提到了“遥遥相对,南北对峙,将来连以宽度百尺之大道,贯以珠江大铁桥,气象巍峨,交通繁盛,对于全市之庄严华丽,生色不鲜。”经过几十年变迁,基本形成了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至海珠广场,接近3公里长的城市近代中轴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州开启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旧城中心高密度的建设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新都市的功能需求,重新在新区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城市中心尤为迫切,广州新中轴线由此应运而生。北起白云山南麓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全长12公里,是广州建城史上最长的中轴线,目前仍在向南拓展建设。
依据不同区位功能与节点设置,广州新中轴线共划分为8个区段,从北到南依次为火车站区段(燕岭—天河北路)、体育中心区段(天河北路—黄埔大道)、新城市中心区段(黄埔大道—沿江东路)、临江区段(沿江东路—临江路)、主题文化旅游区段(临江路—石榴岗西路)、海珠区中心区段(石榴岗西路—新滘南路)、果园区段和客运港区段(果园北侧—珠江外航道)。
在此基础上,新中轴线功能空间划分明朗,沿线城市景观带、商业文旅带、交通枢纽站、中央商务区依次分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了天河北商圈、CBD黄金三角、花城广场城市客厅、海心沙亚运公园及临江景观带等宜居宜业宜游功能区。
事实上,广州的城市中轴线从不是事先有意为之的纸上作品。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介绍,广州新旧中轴线并非城市规划的产物,而是依靠一个个精心选址的精品项目串联而成,既有集聚的偶然性也有城市发展重心迁移的必然性。特别是新中轴线,其贯穿的天河、海珠两区,是上世纪末广州开发建设新城的重点区域,是增量时代城市扩大发展的历史选择。
流动的轴线,发展的城市。地理环境、建设时序、重大事件、战略规划等都是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而中轴线序列的延伸发展,在拉长超大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城市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打开功能空间拥抱开放格局。
地标的崛起,成长的城市
宫殿群、护城河、古城墙、老牌坊……中轴线上的风貌景观常常是闻名于世的城市名片。“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评价北京城中轴线。广州亦如是。其历史上的三条中轴线均留下了属于城市的永久记忆,它们印刻在建筑遗址上,也书写在山水城郭中。
对于在一个个精品项目中崛起的广州新中轴线而言,追溯中轴线的建设时序,也可感受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活力脉动。
从六运会到亚运会,大型体育盛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六运会期间,广州市启动天河体育中心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史上举足轻重的工程,机场变身体育中心,扩大了中心城区的边界,这里随后成为广州首条地铁的站址之一;另一个因体育盛会闻名的中轴线片区是亚运会期间建成的海心沙。作为珠江上的一个重要岛屿,海心沙自然开敞的临江空间,成为广州打造亲水人文城市的平台。
江、岛、城在中轴线相遇,打开了复合型都市空间的视野。上世纪90年代珠江新城规划成就了新中轴线的核心区,至今仍是广州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首善之地。从文化领域的“四馆组团”(大剧院、省博物馆、市图书馆、第二少年宫),到商务界的“三塔夹江”(东塔、西塔、广州塔),地标建筑的分区聚集优化了城市观景廊道、公共服务空间,刷新着广州不同时期的城市封面。
今天,广州新中轴线依然在伴随城市生长,海心桥、广州塔南广场、阅江路滨江段等高品质空间将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除已被国际荣誉认证的海心桥外,广州塔南广场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开业,届时,新中轴线将再添新地标商圈,有效弥补广州塔商圈及其周边住宅的消费需求。
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柏良介绍,南广场将打造城市户外会客厅,以立体式商业空间、天街商业景观和多层次交通流线,开启广州塔商圈新体验,吸引首店、潮奢品牌入驻商圈。
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则主打景观环境提升,项目以“珠联璧合,跃动广心”为主题,提升滨江段空间品质,助力琶醍缤纷水岸空间建设,解决沿岸慢行步道断点等问题,为市民营造滨江游憩观赏的新景观带。项目将连接新中轴线大型文化设施,形成世界级滨水城市客厅。
近年来,立体人行交通系统、亲水景观平台、户外商业街区等成为新中轴线的流行趋势,对外展示着广州城市的新建设理念。广州新中轴线两次穿越珠江,愈加注重以线带面连接江与城的关系,同时,不断以新的设计理念为片区建设优化空间尺度,增添人文情怀,创新运营概念。
追寻城市的发展脉络,一个个具体的地标建筑历历在目,一次次开创性的设计理念出新出彩,在这虚实相生的匠心独运中,广州新中轴线在时间的检验中大放异彩。
流量的盛宴,活力的城市
近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广州塔广场附近,一座光鲜照人的广州美术馆拔地而起,是继新中轴线文化“四馆组团”之后,又一座集艺术家名人馆、专题展览馆、交流展览馆于一体的现代化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未来,它的周围还将建成广州科学馆、广州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基础设施。
6月9日,2023年广州艺术季启动仪式在广州大剧院举办,此次艺术季演出场次近168场,届时,无论是有着中国式审美理想的作品《白蛇传》《咏春》《孔雀》,还是《阿巴拉契亚之春》《即时的悲剧》等大师经典之作都将在广州大剧院精彩上演。
时间回溯,2023开年以来,文旅复苏春风吹散疫情的阴霾,一大波文化活动正在广州新中轴线上轮番上演。
在广州塔,刚柔相济龙形拳,气势磅礴广府龙舞,诙谐幽默的粤语相声,还有“食在广州”金字招牌的各类传统美食一一亮相。48个广州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广州塔首度集中呈现。
从花城广场的南端朝广州塔方向望去,远处可见4个扬起的“风帆”,那里便是海心沙。连续一个月,海心沙几乎每晚人气爆满,大大小小的演唱会让本就璀璨的海心沙在“群星”的加持下更显夺目。
大型演唱会的举办,被认为是演出行业复苏的重要标志。过去曾因演出活动较少被调侃为“广寒宫”的广州,今年稳稳拿下“演唱会之都”的称号,演唱会项目数量之多,暂时居于全国之首。其中,广州海心沙作为新中轴线上的“明珠”,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演唱会场地选择。
站在广州塔上放眼望去,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场、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形成一幅流光溢彩的都市画卷。如今,这幅“画卷”已然成为了各种大型文商旅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带来络绎不绝的“流量”。
“活动流量”对城市意味着什么?是文化力量,是城市能量。
文化吸引流量,流量反哺文化,文化发展需要流量。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文化活动,带来的是流量,孕育的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李白对诗”“盛唐密盒”等文化类互动活动引无数游客蜂拥而至,在一睹满城霓裳飘舞的浪漫朝代的同时,西安传统文化种子亦悄然“种”入民心。
“流量”意味着“被看见”。一场场文化活动集聚的是动辄十万百万千万的人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有机会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文化面对面地了解和接触,由此,有人看见,有人喜爱,有人追捧,文化才可能得到传承和创新。
广州新中轴线上人潮尽展都市活力,城市能量蓄势待发。“旺丁也旺财”的文化活动带动流量和人气,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充分释放消费动能。
城市因为商贸集聚发展而来,各类资源的集聚度是衡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而在流量经济时代,流量的集聚正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活动吸引流量,带来眼球效应,能够对城市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并演变成为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综合衡量标准。
北京路鲜活的人间烟火,越秀山、六榕塔的人文历史,以及彰显经济与活力的新中轴线,广州城市轴线在岁月变迁中划出了一个“川”字,串联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每条轴线都是城市成长的脊梁,都是感知城市发展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