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手绘地图,让石牌“城中村里不迷路”,为初到石牌村扎根的来穗务工人员提供了指引。4日,笔者从广州市天河区委政法委(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获悉,在石牌村,来穗骑手将城中村记忆绘成地图,他们也通过多元共建,参与到服务需求收集、来穗政策普及、交通及消防安全宣传、城中村治理等志愿行动之中。
共绘一份城中村骑手印象地图
石牌村占地面积0.31平方公里,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商场、写字楼林立,经济繁荣。石牌村也是天河区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要聚居地,村内居住着从事寄递行业来穗人员超2万人。
作为广州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石牌村内房屋建筑密度大,近300条村道巷曲交织如蛛网,仅有25条村道宽度超2米,其余村道宽度较窄,道路辨识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难题,天河区来穗局积极挖掘石牌村“平安骑手”中的积极骨干力量,发挥资深骑手熟悉城中村路况的优势,动员石牌村“平安骑手”参与“城中村不迷路”地图手绘工作。
唐泽权、赵其武等石牌村“平安骑手”在电子政务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其送快递、送外卖时的经验和记忆,以及对群众出行习惯、需求的了解,分别对地图的要素、放置点、绘制方法等设计要点提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建议,并直接参与制作出“石牌村手绘地图”1.0版本。
区、街、社区三级职能部门联合“平安骑手”志愿者多次实地走访城中村,对地图的公建和便民设施内容进行完善、充实。辖内党群政府和企业等相关共建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资源,也纷纷参与到手绘地图的推进工作中来,筹集资金印制手绘地图在村内派发,为周边群众居民提供便民宣传服务。通过这张地图,初到石牌村扎根的来穗务工人员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新工作、适应新生活。
与此同时,天河区通过组织开展协商议事会,进一步深化共建效应。一方面,邀请区人大、政协代表和交通、消防、公安、司法、村治保、寄递企业等有关负责人参与议事,多方共同探索如何解决社区、行业管理等“微治理”问题,以小切口介入带动大变化。另一方面,进一步赋能石牌“平安骑手”志愿者,推动“平安骑手”为改善村内居住环境出谋划策,发动其参与电动车充电、交通安全隐患等典型难题的规范治理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外卖骑手们穿街过巷,将物品送入千家万户。结合这样的职业特质,石牌“平安骑手”志愿者被赋予了“民情信息员”“政策宣传员”“平安巡查员”“文明劝导员”“交通示范员”的“五员”职能,参与到服务需求收集、来穗政策普及、交通及消防安全宣传、城中村治理等志愿行动之中。
共搭一个城中村多元参与舞台
目前,在多元融合行动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平安骑手”来穗志愿者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共同助力城中村精细化治理。在“平安骑手”志愿者的建议下,石牌街不断优化村内路牌设置,设计制作统一的路牌标识,新增城中村内指示牌和全景导览牌,做到指引明确;建成微型消防站4个、消防战备柜9个;加快推进城中村智能门禁建设,已完成安装人脸识别智能门禁超1000栋,有力提升出租屋管理水平。
区、街、社区三级职能部门及相关参与单位以“石牌村手绘地图”为契机,共同建立起天河区城中村多元联动参与机制,不断扩展来穗人员参与城中村治理工作的渠道和形式。
骑手唐泽权在一次议事会中表示,这个地图让我们的距离变得更亲近,我们为了共建美好天河而努力,也有了一个更直接对接我们群众的渠道。
据介绍,下一个阶段,天河区将以“城中村手绘地图”为媒介,进一步推进形成来穗人员“线上+线下”互动参与模式,期望以此与城中村内群众建立起长效参与互动渠道,让更多来穗人员参与优化城中村手绘地图2.0版本。
例如,重点标注涉及民生公建配套设施、城中村出租屋安全、消防应急、广府文化等宣传信息,促进来穗“融合大学堂”资源的对接互动,推送志愿服务和村内文娱活动资讯。如基层群众在使用手绘地图时觉察不便之处,亦可通过识别地图上的互动二维码,提出相应场景的使用优化建议或反馈。
天河区计划通过这一模式,将“石牌村手绘地图”的实践经验逐步推广至天河区25条城中村,为居住在天河区城中村的来穗人员搭建一个多元融合参与的舞台,促进来穗人员在“工作、生活、社会参与、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