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生态环境局有力指导下,各部门、各街道通力协作、综合发力,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3,同比改善2.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SO2、臭氧和CO年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6.7%、10.4%、10.0%。
坚持久久为功,强化统筹谋划
坚持系统治气思路,构建“1+1+2+N”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体系(1份年度计划:《天河区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1份秋冬季节强化方案:《天河区2023年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强化方案》;2份污染天气应对文件:《天河区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引》《天河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配套N项工作措施:预测预报预警、督查督导督办、会商调度、交办通报等),结合体育西、五山、奥体、龙洞等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一站一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21个街道“一街一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既定部署,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坚持精准治污,强化综合施策
坚持问题导向,精细化管控,通过在线监测、技术改造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加强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监管,充分运用VOCs在线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监测功能,对辖内加油站、汽修等涉VOCs企业的废气治理设施实施全过程监管,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过短信告知企业负责人及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解决存在问题。
加强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在全市率先推广使用“塔吊高空压尘+雾炮中空降尘+围挡低空拦尘”全方位、立体式的工地扬尘治理模式,累计推动13个工地加装29套塔吊高空喷淋降尘设施;建成并启用华南地区最大基坑防尘天幕系统。
坚持科学治污,强化科技赋能
强化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充分利用污染源解析、激光双雷达扫描、红外热成像、走航监测等多项“黑科技”,初步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化、可视化、实时化。完成“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实现全区21条街道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覆盖,全面提升辖区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能力建设水平。利用臭氧和单颗粒来源解析技术对体育西、五山、奥体等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开展污染物来源解析,初步摸清了天河区臭氧和PM2.5污染特征及演变形势、污染主控因子及主要来源,为实施“靶向”治污提供方向。通过车载系统开展VOCs、道路积尘负荷值走航监测,利用臭氧平扫雷达对五山站点半径3公里范围内开展臭氧扫描监测,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对奥体站点半径5公里范围内开展颗粒物扫描监测,利用无人机常态化对站点周边污染源开展排查,发现问题均已交办落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