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笔者从天河区获悉,天河区兴华街获得2023年度“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级优秀。
兴华街始建于1995年12月,地处天河区西北部,面积约4.2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2234人,户籍人口52696人,其中常住老年人7875人,老龄化率约为15%,是一个集城中村、老国企宿舍区和新住宅小区于一体的混合型街道。在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的街道,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是对更高层次的健康追求。兴华街如何答好基层公共卫生治理题?
为积极响应天河区“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创建,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兴华街道办事处上下同心,坚持有力的党建引领,不断优化建强组织体系,构建科学长效的工作制度,聚焦基本公卫服务,实实在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举措”探索兴华街道“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新道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建立“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格体系
沙太社区困难居民王某未婚未育、没有亲属,去年8月31日脑梗死急诊送医,现身体有多种慢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中风后遗症等病症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因身体原因无法就业,无经济来源,未参加职工医保或城乡居民医保。
街公卫委获悉此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马上联系区民政部门、街道经核部门和社区公卫委、社卫中心等单位,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王某医疗治病和低保救助等问题,打通制度壁垒,从根本上协调解决了王某生活生存的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兴华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先后召开动员大会、专项整治推进会和现场会等20余场次,开展督导检查等25次,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辖内10家医疗机构均成立党组织,组建了27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其中医疗志愿服务队3支、健康宣传服务队11支,组织志愿服务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免费义诊、健康宣讲,为群众提供专业健康服务177场次、服务群众13596人次。
完善卫生体系,打通制度壁垒。兴华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街道、社区、楼栋长“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格体系,印发《创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开展考核12次。与区卫健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多元参与、协助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兴华街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传染病防控制度、预防接种制度等7个公卫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疫病防控机制,建全联动机制。链接社会资源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入户慰问及现金资助困难老人100多人次,发放资助金及物资合计24万余元。
公卫保障在身边,夯实健康基础
去年5月10日晚,伍仙桥社区患有腿疾无法行走的曾婆婆急病需前往医院看病。社区公卫委志愿服务队员获知此情况后,主动请缨,背着曾婆婆上下楼、前往医院就医。因安排得当,曾婆婆得到了及时治疗,很快康复了。事后老人感激地说:“小伙子,感谢你让我顺利看上病。有你们,真幸福。”周围的居民纷纷对志愿队员的行为竖起大拇指。
在“五好”镇(街)公卫委创建过程中,通过服务保障和满足居民需求。在区卫健局的指导下,去年7月,兴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投入使用以来,社卫中心主动作为,采取“一人一策”方法,街道老年人健康体检率从原来的17%上升到48.62%,街道医疗保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
在区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成功处置登革热病例22个,其间没有发生聚集性、爆发性情况,取得了良好的防制效果。持续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开展“大清扫、大清洗、大清理”活动48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45处,新增健身路径等设施3处,街道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环境品质持续改善。
强化服务保障,满足居民需求。兴华街建设家风家教和廉洁文化教育宣传阵地1000多平方米,举办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讲座230余次,推进宣传常态化。截至2023年12月,街道已完成1.2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校对,完善基础信息4.8万份,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总数为33839人。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2023年,街道大配餐共服务群众19306人次,完成金燕、伍仙桥等4个社区颐康服务站建设,累计开展活动14场次。完成64名困境儿童建档和13名困境儿童学习空间改造,累计服务儿童219人次。
目前,街道的卫生水平、服务机制、环境品质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获得2023年度“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级优秀、“第三届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优秀组织奖、“广东省健康促进机关”;牛利岗社区获评“广东省健康社区”等荣誉。
下一步,兴华街将持续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巩固提升创建成效,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丰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活动,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