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广州大雨倾盆。在珠江新城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猎德地铁站的出口处,一队又一队的工作人员往来穿梭,迎接客人。
这些从四方而来的宾客,都是来参加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猎德项目——“那些年,那座城”活动的。30组家庭冒着突然而至的雨水,开启了一场在城央找寻文化根脉的“寻宝”之旅。
“什么都不缺”的古村 公共文化如何破局
“那些年,那座城”是一个从“猎德”这座闻名四方的古村落中生长出来的公共文化共创项目,是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猎德试点率先推出的活动品牌。
传统文化传承 孩子们要慢慢“唱主角”
项目由猎德文创“好盏鬼”创意系列活动、猎德文化“架势堂”小小粤语导赏员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以村落为课堂,用当代文化视角感受历史与当代使命的跨时空交织,让村外的市民游客和猎德村民一道,感受岭南水乡文脉的绵延,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存续与发展的创新之道。
位于珠江之畔的猎德是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猎德”一名最早见于成书于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它与瑞石、平石、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以及南海大通并称当时番禺周边“八大镇”。从北宋开基算起,它已经在珠江畔伫立了约900年,曾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
2007年10月,作为广州首个旧城改造项目的猎德村开始拆迁。整个改造建设工程历时3年,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体村民2010年春节前搬入新居。整村改造后,猎德变身为市中心宜居住宅区。2016年1月,猎德村集体物业——高志大厦投入运营,2019年天德广场开业,加上早期的高德置地春广场和南雅中和广场等,猎德村集体手中拥有多处高端楼宇、超甲级国际商务综合体等令人称羡的资产,村集体年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较之改造前都大幅增长,“土豪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不俗的村经济实力给猎德的文化活动增添了许多底气。每年端午节期间,猎德涌及相邻的珠江干流两岸,来观看龙舟活动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鞭炮齐鸣,龙船竞渡,在网络视频平台的放大效应下,这些生猛的场景在猎德村那高大、现代的楼宇衬托中,成为许多人对富足、活力、昂扬的最佳想象。
那么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什么都不缺”的村落里推进公共文化的创新,究竟该怎么做?
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公共文化共同体”是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概念,在2023年3月召开的广州市公共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6月正式发文全市推开。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也最早通过在从化莲麻、黄埔龙湖、番禺穗石等地的试点建设展开了落地实践。它尝试“打通部门壁垒、带动基层效能、聚拢社会力量、展现文化价值”,是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以公共文化标杆项目为抓手,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而建立的一体化交流合作机制。
这一机制得到国家、省及各地相关部门的关注。2024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指南》发布,在全省推开共同体建设。而国内也有多个省份陆续启动了以“公共文化共同体”为名的项目。这一广州的原创概念正在走向全国。
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旨在探索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有效培育基层群众文化组织,联动多方力量,打造共创机制,共建和谐关系,共享美好生活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之前的试点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来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从新一批试点开始,项目组要探索文化与产业的赋能效应。文化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基层经济活力的关键途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推动文化发展,还应注重将文化落实到具体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领域中去,如饮食、休闲娱乐等,能够进一步探索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平台经济的发展并提升资源整合的效率。
乡土元素激发了许多巧妙的创意
而作为今年的新试点之一,猎德村“那些年,那座城”正是着眼于将村民已经习以为常的“日常”与公共文化的创新表达结合起来。“在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猎德街道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精美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习俗,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猎德牌坊、猎德大桥、猎水桥、醒狮、龙舟、粤剧,乃至祠堂前的大树,或者漂亮的老屋,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素材。
用心创作的孩子们
在8月17日“好盏鬼”的创意活动中,一开始家长和孩子们在热心村民和老师志愿者的带领下,穿梭于街巷之间看村落新变,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了解这里近千年以来的沧海桑田;通过追忆70.80.90年代的“弹玻珠、解放牌自行车、跳皮筋”,让家长们重温童年;通过中外文化IP的对比学习,深感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力量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借助写生、版画、水拓画等方式,引导人们发现身边的美好,将之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转化为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创产业”的转化。
17日的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周之后的24日,“那些年,那座城”第二期活动的30组名额瞬间抢空,不得不临时增加到40组,当中大多是希望深入猎德这座“城央古村”的“外来人”。
打开村门 拥抱世界
作为广州率先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经历了从农田到新型社区的转变。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气质交相辉映。
而作为在不到十年之间便经历了从“田园牧歌”到“中央商务区”转变的猎德来说,相伴而来的还有原有村落文化生态的快速变化,以及伴随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面临的“异质”文化冲突与挑战。除了龙舟、醒狮、粤剧这样依然根基深厚、受众众多的文化形式,这座“城央古村”在今天的新的“文化样貌”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元素,又该如何调和与进化?
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猎德项目——“那些年,那座城”猎德文化“架势堂”小小粤语导赏员招募活动正在作一些尝试。
老师向孩子们讲述村落的历史
活动组织者介绍,粤语作为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广泛使用的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蕴含着独特的表达魅力和生活智慧。如“靓爆镜”(形容非常美丽)、“笋嘢”(指物美价廉的东西)、“掂过碌蔗”(寓意一切顺利)、“捞乜都掂”(做什么都成功)、“盏鬼”(有趣、古怪)、“架势堂”(场面盛大、气派),都是粤语中生动形象的表达,展现了其语言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下一期的“猎德文化‘架势堂’小小粤语导赏员”招募计划邀请热爱家乡、热爱粤语文化的青少年共同成为文化的小小传播者。招募对象年龄在4至14岁之间。据介绍,考核优秀者,可加入“猎德小小导赏志愿队”,成为猎德文化的小小代言人,为游客介绍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在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的框架内,打造怀旧时光隧道、沉浸式情景剧、非遗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也将陆续登场。猎德将敞开心扉,打开村门,拥抱五湖四海的宾朋,以及相伴而来的创意、创举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