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的《环五山创新策源区“1+N”更新发展方案》正式印发实施,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以下简称“环五山”)明确“华南智芯·科创旗舰”和“天河科技创新动力之源”的发展定位。
连日来,记者走进环五山,展现新能源变革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不断产出科研硕果的华南理工大学、专精特新孵化摇篮赛宝科技园……一众科研院所和科创园区,如何成为天河科技创新动力之源?
科研院所引领创新前沿,探索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产业链大循环相结合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海岛上的供电问题成了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研发的“深海多能互补发电生产生活探测综合平台”获欧盟发明专利授权,向惊涛骇浪要电能成为现实。
走进广州能源所的展厅,鹰式波浪能远海养殖及旅游生活平台、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增肥系统示范工程、超长重力热管地热系统……一项项新能源开发成果通过一件件生动的模型展示,不仅精巧有趣,也生动展现出新能源的变革能量。
广州能源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坐落在环五山的广州能源所成立于1978年,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研发,形成了以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固体废弃物能、天然气水合物、节能与环保、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为重点方向的学科布局,是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研发最早、布局最全的科研机构。
目前,广州能源所积极开展产业合作,优化科研布局,探索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效联动机制,探索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产业链大循环相结合,组建“创新联合体”,助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年新增横向合同经费连续突破8000万元,年服务企业超过150家。
而在环五山另一侧,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全资组建广东金颖农业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构建了集“科技企业孵化、关键技术研发、科技人才创业、成果技术转化”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造华南现代农业硅谷(华南A谷®),整合集聚各类种业产业链要素资源,为全省农业创新主体和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创新孵化服务。
目前,依托省农科院的优势农业科技资源,金颖公司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农业领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金颖农科孵化器)和省内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加速器(金颖农科加速器),构建了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全要素、全链条农业产业创新集群,有效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提高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企业和产业转化中的应用,加速产业孵化,助力乡村振兴。
据介绍,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暨金颖农科孵化器累计孵化引进超360家农业科技企业入驻,涵盖种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建设等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挂牌上市企业15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帮助入驻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授权数量超2300项,累计获得投融资金额超10亿元,企业年产值超100亿元,形成了“雨林式”农业创新生态和产业集聚效应。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高校形成“创产城联动”功能格局
平时使用薄薄的一张纸,背后也深藏不少科研功夫。坐落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轻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完备的制浆造纸实验与检测平台,在全球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
该实验室副主任徐峻介绍,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制浆造纸工程”及“化学工程”两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围绕制浆造纸学科前沿及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当前环境、资源、效率等问题的重大需求,以植物纤维分离、转化和利用为特色,在生物质资源利用分子工程、绿色造纸关键技术与智能化、高性能纸基与生物质材料三个方向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植物纤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工业利用过程中的绿色制造。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珠海机场航站楼、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广州海心桥、广州白云站……这些人们熟知的建筑,都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始于1953年,是全国重点高校最早成立的甲级设计研究院之一,2018年10月改制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高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规划的角度来说,高校有着封闭的围墙,对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高校是知识科研技术的聚集地,和扁平的社会相比,高校犹如一座山峰,有高差带来的能量,对社会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说。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建云认为,在国际上有个通行的观点是高校科研成果溢出转化不超过3公里,这一观点揭示了高校技术创新由自由探索为主的技术供给导向型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的现象规律。顺应这一规律和趋势,将有助于环五山片区建设若干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推动环五山与周边珠江新城、金融城、智慧城等区域形成了“创产城联动”的功能格局,对广州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史旧址悄然蝶变,环五山更新发展潜能进一步勃发
激光与增材制造领域的创新领跑者雷佳增材、精准免疫功能检测发起者和龙头企业普锐生物、第三代集成生物炼制技术的引领者楹鼎生物……一批批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硕果,从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以下简称“天河基地”)孵化成熟走向生产线。
天河基地位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核心地段,由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能源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6家单位发起,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整体运营,高标准打造的集科技成果服务、展示、发布、交易、转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是广东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目前,天河基地成功引进18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孵化,涵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通过培育,各入驻项目发展迅猛。
广州普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精准免疫功能检测的发起者,主要从事精准免疫功能评估,在临床科室、健康管理、细胞治疗行业等多个场景有实际应用。截至2024年5月,检测数据样本量已超五十万份,拥有目前国内最大规模中国人群外周免疫功能数据库,并已建成国内首个中国人群免疫年龄模型。“天河基地‘企教’合作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产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锐生物董事长尹福生。
除了天河基地,环五山内的历史旧址也悄然蝶变,成为科技创新诞生地。
在广州天河北CBD中轴线以北的一路之隔,沿着一段小斜坡的东莞庄路而上,进入一片舒适宁静的区域,这里绿意盎然,中创盈科赛宝科技园坐落于此。中创盈科赛宝科技园前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始建于1955年 ,是中国最早从事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如今,中创盈科赛宝科技园依托电子五所的技术、生态资源优势,聚焦高科技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方向,通过对园区环境的提质增效,打造“一基地两平台四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业集群。
坐落于龙口东路的凯科·榕合院,原址为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如今同样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年代的风貌建筑风格,构成一种新兴产业与旧的居民社区融合的新生活方式,重构时间与空间的跨越融合。凯科·榕合院规划三大核心板块,包括企业集聚区、商业配套服务板块、生活配套设施板块,汇聚了约20家精英企业,吸引了约28家高品质商业品牌入驻。此外,凯科·榕合院在运营模式上也不断探索与创新,目前以物业租赁收入为主,并规划设立文创产业基金,共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骆建云说,对于属地天河来说,依托环五山,天河将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策源区、“天河科技创新动力之源”,承载着天河从创新强区走向“科教人才和总部经济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雄心,环五山的更新发展潜能将大力支撑天河实现“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新天河”的目标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