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统计 > 全区统计信息通报

2013年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表时间:2014-11-07 02:59:00 信息来源:本网 浏览量: -
A+ A+ A+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以加快发展促转型为主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生产总值

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781.6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9%,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市各区、县级市首位,增速首次排名第一(自2002年广州实行在地统计核算分区县GDP起计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0.1:13.1:8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365.88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10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9.3%。

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42.07亿元,增长13.2%,占GDP比重达66.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1560.15亿元,增长13.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411.31亿元,增长15.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0%;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增加值431.18亿元,增长5.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9%;现代商贸业增加值365.79亿元,增长1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5.2%;专业服务业增加值351.86亿元,增长14.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6%。预计实现人均GDP18.98万元(折合3.07万美元),增长11%;实现单位建设用地产出29.24亿元/平方公里,增长12.5%。

  

平台建设

天河中央商务区实现生产总值1952.48亿元,增长12.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8.07亿元,增长11.6%;完成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174.03亿元,增长1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91亿元,增长8.1%;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658.43亿元,增长34.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82.70亿元,减少10.8%;新增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共计4947户,9月份珠江新城实施商事登记以来新增企业590户;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04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9.34亿美元,占全区的78.2%,完成实际利用外资5.08亿美元,占全区的81.7%。

天河智慧城实现生产总值278.46亿元,增长13.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85亿元,增长18.9%;完成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82.88亿元,减少1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98亿元,增长32.8%;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32.42亿元,增长33.4%;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41亿元,减少79.5%。天河科技园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49.46亿元,同比增长18.0%,实际上缴税费总额59.95亿元,增长17.0%。天河软件园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40.65亿元,增长18.5%;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06.73亿元,增长26.0%,实际上缴税费总额57.30亿元,增长18.2%。完成全口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45亿美元,增长1.0倍;离岸合同金额3.85亿美元,增长1.1倍;离岸执行金额1.52亿美元,增长17.5%。

  

财政收支

全年实现税收收入498.50亿元,增长9.1%,总量位列全市首位。其中国税收入251.97亿元,增长14.8%,地税收入 246.53亿元,增长3.8%。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8.18亿元,增长16.2%。其中,城建税、增值税和印花税完成8.69亿元、8.40亿元和6.03亿元,分别增长6.0%、37.7%和26.3%。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66.91亿元,增长10.5%。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0.15亿元,增长19.0%。其中,教育、城乡社区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分别支出16.57亿元、10.37亿元和8.19亿元,分别增长16.9% 、31.1%和8.8%。

  

投  资

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4.78亿元,增长18.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22.95 亿元,下降13.0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571.83亿元,增长48.8%。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加快,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77 亿元,下降22.6 %。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06亿元,下降71.3%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99.60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95.11亿元,增长17.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88.9%。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完成投资额232.10亿元,下降22.8 %;民间投资完成投资额406.69亿元,增长1.1倍;港澳台投资完成投资额145.78亿元,下降22.2 %;外商投资完成投资额23.54亿元,下降23.2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广电集团广州输变电工程和广州市污水治理项目本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达45.56亿元。

  

对外经济

全区进出口总额67.81亿美元,增长0.8%。其中出口27.47亿美元,增长8.3%;进口40.34亿美元,减少3.8%。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276个,减少10.9%;合同利用外资11.94亿美元,增长7.1%;实际利用外资6.22亿美元,增长20.8%。其中,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大项目有君早行贸易、高和融资、亨氏(中国)投资、守鸿置地等21个,实际外资超千万美元大项目有太古汇、广东富邦等16个,大项目投资势头良好。境外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引进了日本神钢集团、爱信精机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英国上市企业SIG、美国知名品牌设计公司L.P.K(立沛凯)、香港上市企业庄士集团和翠华控股、香港守鸿置地等境外知名企业(项目)。在我区新设和增资的服务业项目合共投资8.32亿美元,增长23.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二、主要行业

  

工  业

完成工业总产值 1310.25亿元,增长12.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2.99亿元,增长 12.5%,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9.9%。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440.35亿元,增长    3.5%;股份制经济完成745.81亿元, 增长19.8%;三资企业完成80.18亿元,增长23.0%。分行业看,我区工业的主导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036.84亿元,增长14.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9.1%。

  

建筑业

年末全区资质内建筑企业207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1.14亿元,增长20.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80.70亿元,增长18.3 %,安装工程产值42.26亿元,增长31.2%。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83.99万平方米,增长59.3%,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570.80万平方米,增长1.7倍,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212.10亿元,增长16.5%。

  

国内商业

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5310.84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增长34.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销售商品分类中,销售额居前的分别有石油及制品类7731.25亿元、化工材料及制品类1630.16亿元、金属材料类1010.41亿元,分别增长60.6%、4.3%、13.2%。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9.79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增长15.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76.26亿元,增长15.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53亿元,增长12.8%。

  

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 322.95 亿元,居全市首  位,减少13.0%。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142.48 亿元,增长2.2%。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28.06亿元,增长24.7%;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64.35亿元,下降3.2%;别墅、高档公寓投资3.30亿元,增长11.5%;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9.16亿元和38.47亿元,分别下降13.5%和下降41.9%;保障性住房投资0.15亿元,下降78.9%。商品房销售面积238.96万平方米,增长51.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55.57万平方米,增加30.1%。

  

三、科技、信息化和教育

  

科技

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2家,占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3%,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81家,占广州市的29%。全年专利申请量8373件,增长16%;专利授权量5240件,增长10.6%,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稳居全市首位。全年组织科技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77项,申报企业数增长率为10%;组织征集区级各类科技项目263项,增长88%;办理各类来文4491宗,各类会议401个;回复文件866宗;迎接国家、省、市领导调研18批次。以我区被认定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移动互联网)基地为契机,完成了上海三七玩、金山西山居、国际创新谷、金山移动互联等10家企业的引进工作,科技招商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化

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国际创新谷企业孵化平台等多个创新空间和平台的建设。实施的信息化规划项目39个,其中已完成的重点信息化规划项目12个;完成项目审核244个,项目金额达2.17亿元;组织完成现场验收信息化项目116个,验收设备1651台。信息化项目管理逐步规范,完成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广州市天河分厅建设,目前已有252个行政审批事项进驻网办大厅,一级深度办结率达100%,二级深度办结率达99.07%,三级深度办结率达98.15%,社会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完成天河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市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的完全自动对接,目前共有商事主体信息12130条。

  

教育

教育整体实力稳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净增201人,占全市增量的24.2%,增量、增幅均为全市第一,完成市预测指标的达标度全市第一。中考公办学校录取线全市最高,高分段大幅增长,单科满分20人次,750分以上占全市19.7%,700分以上占全市14.2%。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评审荣获全市第一。第九届教学成果评审天河获奖级别和获奖份额全市第一,高中特色课程立项级别和份额全市第一。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充实,新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外国语学校,执信中学高中部明确迁入天河。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新增28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公办园占比达30%任务,全区7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城市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队伍建设成效明显,5名校长被认定为市第三批名校长,入选人数和所占份额均为全市第一,5名教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三批名教师,1名教师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正高级资格评审,6名教师通过广东省小学副高级资格评审,通过人数及比率为历年之最。校园重大安全事故和影响校园重大安全的事故实现“零发生”的目标,并评为广州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省特级文化站21个。区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区级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得到全面推进,乞巧博物馆正式开放。公共图书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图书馆面积5198平方米,全新开放了华港分馆,建立了古籍书库,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工作组,并顺利通过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深入社区举办天河区首届社区优秀电影展播活动,今年顺利放送了210场免费电影,受益社区群众超过7万人。坚持“文化进基层”的理念,开展“名家进社区”和文艺讲座进天图系列公益讲座活动13场,成功举办第七届广州天河读书节。主办、协办、指导开展文化活动近800场,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其中凤凰的客家山歌在广州市“美在金秋”才艺比赛中获金奖、在广州市广场舞比赛中获银奖、在花都区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获金奖。优化文化行政审批职能,主动服务文化企业。结合第五轮行政审批改革,认真清理各审批事项,审批事项压缩率为32%,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此外,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累计出动人员1645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174家,收缴盗版光盘6.6万张,非法书报刊2.9万份。

  

卫生

积极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任务,较好完成238名区属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工作。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31间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配备基本药物占总药物品种数的62%,销售收入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57%。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卫生应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以较高的分数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复评”。及时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特别是登革热疫情处置,充分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成绩。积极推进平安天河创建,共调查处理医疗投诉135宗,受理医疗事故鉴定申请8宗,妥善处理涉及患者死亡的复杂医患纠纷案11宗。

完成301家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厨房监控视频安装,建成656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点,4条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美食广场),均居全市首位。

  

体育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全年完成了现有405条健身路径的更新维护,成功举办天河区第六届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区610支代表队的918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参与比赛的人数达到2.1万人,为历届之最。检查了经营性游泳场所113家,举办了高危险体育项目(游泳)救生员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区辖内的57家游泳场所的94名救生员。扎实做好2013年广州马拉松赛事保障工作,沿途安排了观众助威兼安保人员1500人、群众文艺表演200人和治安维护人员2020人,特别是迷你马拉松终点的啦啦操表演得到了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全区体校共有24个项目运动员进行注册和确认,其中新注册运动员666名,现有运动员总数1602名,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输送12名运动员代表广东征战第十二届全运会,是我区输送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比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其中高尔夫球项目获得女子团体第一名,广州市体育局专程来信祝贺。

  

五、城区环境与综合治理

  

城区环境

在全市率先启动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腾挪建设用地规模约7.36平方公里。获评省政府土地执法监察考核一等奖,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完成近45万平方米金融城起步区集体土地征收和昊天化工厂、虎头电池厂等国有土地收储工作,实现了“零投诉、零信访、零强拆、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地铁21号线天河区段近23万平方米,完成了南方面粉厂段征拆任务, 确保临江大道正式贯通,疏通了金融城起步区与珠江新城交通动脉。

  

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

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4%,降幅居全市第一,被确定为“创建平安广州工作示范区”,五山街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区各部门及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34宗,已调解成功1522宗,调解成功率99.2%,区现有在册刑释解教人员602人,帮教602人,帮教率达100%,安置599人,安置率达99.5%,未发现重新违法犯罪现象。现有社区矫正在册人员346 人,累计接收841人,解除矫正495人,全年累计监管614人,未发现重新犯罪现象。全区共举办各类法制培训班891期,培训4.11万人次,举办法律咨询活动940场,参与咨询活动7.7万人次,印发法制宣传资料183.2万份,刊出法制宣传专栏358期共3689栏。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16件,提供法律咨询6024人次。

大力推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基层社区调解组织建设,在东圃四季时尚荟、中远航运公司等500人以上企业新建2家调委会,与市版权协会合作成立全市首家专事调解版权纠纷的调委会,在骏景南等社区成立5家调委会。

  

六、人口、人民生活和住房保障

  

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80.88万人,增长1.6%,户数24.29万户,年度净增数13115人;常住人口148.43万人,增长2.6%。户籍人口出生率12.12‰,死亡率1.12‰,自然增长率9.16‰,计划生育率90.48%。

  

人民生活和就业

全区民生和公共事业支出51.8亿元,占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1%。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18元,增长11.1%。在全市率先实现残疾人就业、教育、家庭无障碍改造“三个100%”,经验在全市、全省推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83.5%,特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一人就业率保持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员参保。

  

居民服务

完成23个区级幸福社区的评估,组织各类培训807人次,组织推荐41个社区申报市级创建单位,组织推荐了28个社区申报2013年省宜居示范社区。定制6个不同类型的幸福社区提升或打造方案,分步实施了74个社区居委会形象VI系统建设项目。

区第一老人院开工建设,项目筹集社会资金1673.73万元,已完成第一老人院项目建议书、第一老人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服务费等十六项前期费用约196.2万元,支付收地补偿款4600万元。出台了《天河区街道日间托老机构建设方案(试行)》,元岗、员村、猎德街日间托老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继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核拨经费136.25万元缓解独居、高龄、困难老人的服务需求。引导和批准设置6间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增加养老床位461张。完成67家福利机构申请运营资助审核,发放运营资助金164.6万元、新增床位资助金10万元、扶持经费5万元。

  

住房保障

新筹集保障房1325套,完成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新申请审核247户、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年审309户、经济适用房审核137户。完成泥砖房和零散危房解危403栋,广氮生活区第16栋危房改造项目顺利竣工并交付住户。办理2354 户直管房承租人租赁手续。共指导全区各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4.77万宗,总登记备案面积629.16万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3年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指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4、本公报中平台建设、财政收支、对外经济、科技、信息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城区环境、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人口、人民生活和就业、居民服务、住房保障等数据取自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