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中心任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实干,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全区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生产总值
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011.1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8.9%,总量连续8年排名全市首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0.1:13.5:8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05.40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602.7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8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4.1%。完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971.97亿元,增长8.9%,占GDP比重达65.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5.8%。完成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增加值1677.14亿元,增长8.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4%。其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467.58亿元,增长10.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0%;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增加值442.49亿元,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0%;现代商贸业增加值386.06亿元,增长8.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8%;专业服务业增加值381.01亿元,增长8.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6%。实现人均GDP201386元(折合32784美元),增长6.8%。
平台建设
天河中央商务区生产总值2114.47亿元,增长8.9%,增速与区持平,总量占全区的70.2%,占全市的1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5.42亿元,增长15.8%;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230.99亿元,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06亿元,增长6.8%;商品销售总额11416.70亿元,增长15.9%;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14.35亿元,下降21.7%;新增写字楼面积30万平方米;广州新地标周大福金融中心顺利封顶。
天河智慧城生产总值294.80亿元,增长8.7%,总量占全区的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95亿元,增长1.1%;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110.71亿元,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07亿元,增长10.0%;商品销售总额644.30亿元,增长16.9%;房地产开发投资额9.52亿元,增长14.3%。天河科技园企业数1710家,其中已认定高新企业470家。技工贸总收入1424.40亿元,增长14.0%,实际上缴税费总额70.33亿元,增长12.0%,净利润177.45亿元,增长11.2%。天河软件园企业数1600家,其中认定软件企业数483家。主营业务收入1353.42亿元,增长13.5%;软件业务收入1106.53亿元,增长22.0%,实际上缴税费总额63.01亿元,增长13.0%,净利润206.88亿元,增长11.8%。
财政收支
全年实现税收收入568.80亿元,增长14.1%,率先在全市各区、县级市中突破500亿元。其中国税税收288.13亿元,增长14.3%,地税税收280.67亿元,增长13.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5亿元,增长2.0%。其中,城建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完成9.85亿元、11.74亿元和5.37亿元,分别增长13.4%、39.8%和21.1%。非税收入9.33亿元,下降29.7%,占收入比重15.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71亿元,增长7.2%。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30亿元,增长0.3%。其中,教育、城乡社区事务和医疗卫生分别支出16.84亿元、12.05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6%、16.2%和29.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2亿元,下降14.4%。
市场主体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41万户,同比去年增长40%。其中,内资企业819户,增长70%;私营企业2.24万户,增长62.4%;个体工商户1.09万户,增长20%。
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56.29亿元,增长8.2%,占全市的17.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64.67亿元,下降15.4%,其他固定资产投资591.62亿元,增长23.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08亿元,增长3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5.78亿元,增长3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40.43亿元,增长8.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86.5%。全年十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达94.81亿元,其中广电集团广州输变电工程和广州市污水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达76.16亿元。
对外经济
全区进出口总值75.58亿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33.60亿美元,增长17.8%;进口41.98亿美元,减少3.3%。全年新设外资项目270个,增长9.8%;合同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6.60亿美元,增长6.2%,创天河区历史新高,其中服务业占全区合同外资比重达82.8%。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引进汇丰环球、美国银行、三菱电机、延长石油、广汽集团、华信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内外资新设项目和外资增资项目80家,其中已落地36家。
二、主要行业
工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46.38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产销率达100%。全区工业支柱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60亿元,增长15.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4.5%。
国内商业
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7827.36亿元,增长16.4%,占全市的36.6%。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销售商品分类中,石油及制品类(占比54.8%)销售额增长16.8%;饮料类、种子饲料类、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倍、2.3倍和1.6倍;限额以上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1.6倍,市场份额快速增加。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3.95亿元,增长9.7%,占全市的21.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04.73亿元,增长9.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9.22亿元,增长10.7%。
建筑业
年末全区资质内建筑企业21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9.8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733.16亿元,同比增长7.7%,安装工程产值完成66.73亿元,同比增长57.9%,其他建筑业产值完成39.95亿元,同比增长41.7%。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30.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其中,本年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7.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7%,全年新签订的合同额为1219.59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4.67亿元,同比下降15.4%。其中商品房投资95.82亿元,同比下降32.0%。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00.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1%,其中新增加施工面积211.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1.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8%,其中竣工超过10万平方米的有8个企业。商品房销售额为502.14亿元,同比下降17.5%,商品房销售面积185.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4%。现房销售额为219.88亿元,同比下降3.1%,现房销售面积88.7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期房销售额为282.26亿元,同比下降26.0%。期房销售面积为9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2%。
三、科技、信息化和教育
科技
2014年度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共征得各类科技项目244项,组织推荐辖内科技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0项,其中136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立项支持,获扶持资金7309万元。全年全区专利申请量5737件,授权量3438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稳居全市第一位。引进广东浪潮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科腾信息、爱立信等企业。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全区聚集营业收入达亿元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超53家,移动互联网产业总营收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天河移动互联网基地已正式获得市政府“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挂牌认定,初步形成了“一个基地、三个园区、一个总部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移动互联网产业专业孵化器基地国际创新谷累计在广州孵化项目83个,投资60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超20亿元。
信息化
全年发放天河区市民服务和社会保障卡(市民卡)21.8万张。全年共审核一般类信息化项目156个,申报金额5105.24万元,核定金额4480.44万元;审核重点信息化项目41个,申报金额34310.03万元,核定金额31539.5万元。建成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受理网上办事业务5202件,办结4535件,受理率37.4%,办结率34.4%,其中行政审批事项一级深度100%,二级深度99.5%,三级深度25.1%。
教育
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公办幼儿园比例达31%,普惠幼儿园比例达28%,通过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暨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规范化学校比例达100%,民办学校规范化学校比例达90%以上,获评广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及首批“粤教云”计划示范应用试点区。高考重点本科增幅、本A增幅和重本达标度名列全市第一,中考750分以上的高分群全市占比第一。
四、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率先启动“天河云学习中心”和“手机数字图书馆”,全年“天河云学习中心”首页访问量达到69.23万次,视频播放量达48.33万次。成功举办2014第十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共50多万人次。持续开展天河迎春花市嘉年华活动,吸引海内外观众游客500万余人参与。依托文化地标开展“尚天河”周末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全年深入21个街道开展了210场“电影进社区”活动,举办“绚丽天河”国际部分10场演出,开展嘉年华文化惠民演出6场。指导、主办、协办各类文化活动912场,丰富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音乐作品《幸福小时代》和《爱在七月七》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分获金奖和铜奖。大力保障文化市场安全,全区累计出动人员5862人次,检查各类文化企业、高危险性体育场馆(游泳池)共2807家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各项工作,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等25.4万张。
卫生
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有省部级医院5家,市属医院2家,区属医院3家,民营一级医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4家(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各类门诊、诊所、医务室、卫生所、高校医院356间。辖区床位数8837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1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5185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生数3.58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7.6%。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有367户908位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了服务协议。开展探索区域医疗联合体工作,区中医院率先和华侨医院成立“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年报告登革热病例3431例,防控各类传染病疫情4372起,调查处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7宗。完成疾病监测4.2万余项次,卫生监测近4万余项次。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11万人次、卫生知识培训近5.2万人次。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6.08万份,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1.97万份,管理在册重性精神病人3289名,实施国家免费政策肺结核患者1023例。全区分娩产妇数2.99万例,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99.9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8.86%。
体育
我区现有体育场地2051个,场地总面积达到194.33万平方米。新建10条健身路径、2个篮球场,维修全区430条健身路径。全年共举办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比赛等31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数达10.58万余人次。组织9支龙舟队伍参加201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天河区潘文治号获得201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彩龙竞艳一等奖。扎实做好201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保障工作,沿途安排了2120名安保志愿者及2100名群众。派出949名运动员,122名教练员参加第十六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中有4人打破纪录成绩,游泳1人打破全国少儿13至14岁年龄组女子50米蝶泳纪录,1人打破广州市初中组女子50米蛙泳纪录,1人打破广东省高中组男子100米蛙泳纪录,田径1人以10秒86打破广州市高中男子100米纪录。全年共有24个项目运动员进行注册和确认,注册及确认运动员1732名。
五、城区建设与管理
城区建设
完善八纵九横道路主干网,打通微循环,打通潭村北路、珠江东横路,猎德大道北延线、花城大道东延线(首期)潭村立交竣工通车,推进了柯木塱南路等18项道路建设工作;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猎德涌(花城大道以南)升级改造等3项工程顺利完工,辖区内最大水闸车陂涌水闸工程圆满完工,推进猎德涌治理工程(河涌清淤)3个“水更清”建设项目及金坤小区排水改造等11项工程。全年累计修复路面及人行道12万余平方米,修复各类平石、侧石1.7万余平方米;清除主、支涌河道淤泥杂物2万余立方米;清疏排水管道5.5万米,检查井、进水井4.3万多座;完成辖区内全部92个涵隧安全警示牌、涉水警示牌、水尺等挂牌工作,安装各类标志标牌350个;完成2009年农村路灯建设项目,共建成6936套路灯,实现100%亮灯。全年完成工程和项目总投资4亿余元,完成征地近300亩,借地近1.6万平方米,拆迁构筑物2万余平方米。
深入实施花城绿城建设方案,加快火炉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主干道“一路一景”及天河路商圈等20多个重点区域绿化提升工程,绿化改造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57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6.0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7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8%,公园绿地面积26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22平方米。加快“三旧”改造,重点推进新塘新合公司、潭村及33个国有土地旧厂房改造。
城区环卫
全区有环卫保洁面积1228万平方米,环卫工人5000多名,保洁经费投入达3.3亿元/年,环卫保洁经费全面纳入区财政预算体系,实现了区、街、村经费一体化,保洁区域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年全区生活垃圾总量约为69万余吨,分类出餐厨垃圾1.85万余吨,同比增长9.3%,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总量35万吨,同比增长56.37%,有害垃圾收集量8.05吨,同比增长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环境保护
率先在全市创建“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推进工业锅炉“油改气”工作,超额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市第3名,仅次于从化市、南沙区,比2013年上升3个名次,中心城区排名第1名。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38天,增幅为10.4%,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0.8%,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全市最低,为15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1.76%;PM2.5同期下降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6.12%。全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523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715.86万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4分贝。
城区治理
整治查处占道经营10.77万宗,乱摆卖16.1万宗,查处其它市容环境违法行为4.7万宗,市容类处罚案件8119宗,罚款57万元。清拆违法建设1536宗,拆除面积16.90万平方米。查扣“五类车”12340辆,销毁“五类车”2106辆。刑事拘留涉食药假犯罪嫌疑人150人,逮捕150人,打掉犯罪团伙6个,捣毁窝点79个。侦破涉食药假案84宗,打击整治涉食药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市排名第一。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网格化,全年全区各街道带队督查3102次,检查网格数9622个,检查次数12142次,发现隐患26726个,现场整改16723个,限期整改10003个。以危险化学品“打非”为主线,组织开展“八打八治”专项整治行动,依法立案查处涉危化学品非法违法案件154宗。深入推广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67家,累计注册2036家,上报隐患企业数2036家,上报隐患总条数37889条,隐患上报率100%,一般隐患整改率99.98%,重大隐患整改率100%,企业评级率100%。稳步推进全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五山街顺利成为我区首个“国际安全社区”。
全年全区各类安全事故共188宗,下降12.6%;事故死亡人数48人,下降11.1%,其中火灾事故死亡3人,下降50%,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40人,下降13%。
社会治安和法律服务
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4%,连续三年呈两位数下降,有效整治治安消防等各类隐患1827处,社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3.7%,入室盗窃警情同比下降15%,出租屋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8%,未发生出租屋重大刑事治安案件,334个物业小区入室盗窃“零发案”。区各级部门及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904宗,已调解成功1893宗,调解成功率99.4%,区现有在册刑释解教人员688人,帮教率为100%,安置率高达98.8%。现有社区矫正在册人员422人,累计接收1241人,解除矫正819人,未发现重新犯罪情况。全区共举办法治培训班351期,培训96525人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610场,接受咨询82350人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展览等其他普法宣传活动642场,普及人员82279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47.8万份,出刊法制宣传专栏360期共2971栏。依托21个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所),在全区206个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44件,提供义务法律咨询4883人次。
六、人口、居民服务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82.31万人,增长1.8%,户数24.93万户,年度净增数14316人;常住人口150.61万人,增长1.5%。户籍人口出生率13.07‰,死亡率3.39‰,自然增长率9.69‰,计划生育率92.72%。
就业
新建1个市级创业基地和2个区级创业基地,举办首届天河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赢在广州”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带动就业7941人。开展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共5024人次。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732人,就业率75.2%,“4050”失业人员就业率80.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76.3%,特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一人就业率保持100%。推进社保人员参保全覆盖,全年我区参保户数为6.8万,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四大险种参保人数为353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8.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751人。
居民服务
顺利完成第五届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168个社区推行社区直选,38个社区采取居民代表投票方式进行选举,直选比例为82.0%。成功创建34个市级、50个区级幸福社区,全年累计使用幸福社区专项资金590.29万元。办理结婚登记12793宗、离婚登记2193宗,完成区婚姻登记处新址场地选址及前期方案设计工作。发放长寿保健金46.13万人次、2400万元,办理老年人社保(优待)卡5624张,免费安装“平安通”201户,发放敬老慰问金7.23万元,举办各类老年人文体活动60多场次。
社会保障
民生和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年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支出520862万元,增长2.4%,占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6.4%。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共投入资金57969万元。区第一老人院用地审批已通过省政府审批,其他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共筹集到建设资金1948.88万元。区第二老人院已完成项建批复、控规调整及土规调整。建成元岗、员村等17个街道日间托老服务中心,共有床位350张,实现了2014年底全区80%街道建有日托机构的目标。引导和批准设置1间民办养老院,增加养老床位338张。
审批新增优抚对象77人,发放优抚对象定期生活补助11490人次、876.28万元,发放医疗门诊补助5205人次、57万元。组织328名优抚对象进行免费疗养,168名优抚对象进行免费体检。发放义务兵优待金409人次、283.46万元。组织124名参战退役老兵参加公益性岗位选岗。
发放低保金674.13万元,散居孤儿养育补助金13.34万元,办理各类医疗救助10216人次、202.6万元,办理分类救济1856户、3812人次、52.41万元,向1502户、2971人次低保、低收入家庭发放临时物价补贴37.69万元,向1484户低保、低收家庭发放实物救助金26.71万元,向街道划拨困难群众动态救助专项金51.5万元。
住房保障
通过林和村改造复建安置工程筹集保障性住房100套,新增租赁补贴发放96户。完成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新申请审核635户;完成廉租住房保障194户资格年审工作,审核资料变更34户;完成经济适用房审核16户,审核资料变更29户。全年直管房租金收入为1408.65万元,共为3299户直管房承租户办理租赁手续。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5.76万宗,总登记备案面积754.01万平方米。
居民生活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77元,增长9.4%;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462元,增长9.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衣着支出分别增长11.3%、8.1%和9.6%。恩格尔系数31.3。
据抽样调查结果,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9.4平方米,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46辆,家用空调311台,移动电话317部,家用电脑182台。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指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4、本公报中平台建设、财政收支、市场主体、对外经济、科技、信息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城区建设、城区环卫、环境保护、城区治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法律服务、人口、就业、居民服务、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数据取自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增量中,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所占的份额。
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贡献率=某产业增加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100%
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农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指售予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商品金额。销售总额包括零售额和批发额两部分,它反映批发零售业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总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这个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额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生产总值(一般为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一般为吨标准煤),为地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生产总值(GDP)之比。该指标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指在调查区域内经常居住的人口,具体包括三款人:1.户口登记地在调查区域并且在该区域内常住的人口(不包括户口登记地在调查区域内但长期外出的人口);2.户口登记地不在调查区域但在该区域内常住的人口;3.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户口,在该区域内居住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在调查区域内有户口登记的人口。户籍人口的统计和常住人口不同,如果未办理户口迁入手续,不论在调查区域内居住时间有多长,都不能统计为户籍人口。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五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番”与“倍”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也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是800%,也就是增加了7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