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文化 > 博物馆馆务公开 > 藏品鉴赏

馆藏清代广作工艺品鉴赏(一)

发表时间:2021-03-01 11:30:42 信息来源: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量: -
A+ A+ A+

馆藏清代广作工艺品鉴赏(一)

  一、外销扇

  广作外销扇早在清康熙年间已抵达欧洲,备受欧洲宫廷贵族青睐,经久不衰,是广作外销制品的重要门类。18—19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使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个时期,广州是连接中西贸易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广州的各种工艺美术,包括各式精美的外销扇因而进入黄金时代。广作外销扇有四大类,即折扇、平扇、骨扇和羽扇。扇骨材质多样,竹木、牙角、金银等皆有之,涉及技法有各式雕刻、拉丝、髹漆、累丝、烧蓝、织绣、贴片、彩绘、描金等。


图片1.png

图 1 清代银鎏金累丝烧蓝徽章纹折扇,天河区博物馆藏,

纵19厘米,横34厘米,24档银鎏金扇骨丝带连缀。

  此折扇通体采用银鎏金累丝烧蓝工艺制成。累丝工艺,又称“细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花纹之内,经过多次低温焙烧而成的装饰技法。银累丝烧蓝扇是最奢华的外销扇种,它成本高昂,工艺精湛,观赏性多过实用性,存世量稀少,流行时间亦十分短暂,主要集中在19世纪初期,其后偶用于折扇扇骨的装饰上。


图片2.png

图 2 清代银累丝烧珐琅扇骨人物花鸟纹纸本扇面折扇,天河区博物馆藏,

纵24.5厘米,横43.5厘米,以银累丝烧珐琅为扇骨。

  此折扇的扇面部分,以官邸庭院人物为主题,在绢纸上彩绘了中式的庭院,因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绘画,保存至今的色彩仍旧艳丽如初。扇面的庭院内错落有致地安排了50个穿着清装的人物,这是当时很流行的“满大人”图案。这些人物脸部采用象牙贴面,即把打磨过后极薄的象牙片做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贴在纸本扇面上的人物面部部分,再在象牙片上画上人物的五官。他们的衣服则是由织锦等布料片裁剪成衣服的样式再粘贴上去的。

  二、外销画

  中国外销画通常由中国画师绘制而专供外国市场,在绘制时不同程度地采用西洋绘画的技法。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 年)开始,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广州附近的黄埔港,广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贸易区。为迎合西方社会盛行的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在十三行地区出现了专门模仿西方绘画技法、风格,绘制外销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极富特色,受到了外国来华人士的欢迎。由于市场需求量极大,画家们雇佣学徒批量作业,形成了外销画绘制的流水线。据统计,到19世纪初,广州已有两三千画工绘制外销画。

  广州口岸制作的外销画题材包罗万象,从动植物、口岸风景到各行各业人物,基本涉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习俗。外销画的品种多样,有油画、玻璃画、水彩画等;其绘画材质也很丰富,布本、纸本、通草片、象牙、玻璃、菩提叶、贝壳等都成为外销画的载体。


图片3.png

图 3 彩绘西洋仕女玻璃画

  彩绘玻璃画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重要品种。玻璃画最早见于15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堂圣像画,在明末清初由西方耶稣会会士传入中国,首先兴起于广州。玻璃画需在玻璃的反面作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正面观赏。由于其绘制技术难以掌握,18世纪欧洲本土已不再流行。而这种新兴的绘画艺术在广州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广州工匠以其高超的绘画水平,迅速赢得了西方市场。外销玻璃画绘画题材丰富,既有对西方绘画如版画等题材的描绘与复制,又有反映东方风情的实物与场景的描绘。由于玻璃造价昂贵,且优质的平板玻璃多为海外舶来,成本高昂,运输不便,十九世纪广州的外销画逐渐以布本油画为主,玻璃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彩绘西洋仕女玻璃画,清代玻璃油彩,天河区博物馆藏,宽36厘米,高31厘米。这幅玻璃画具有西方肖像画的特征,极大可能由西方订购者提供样稿,再由广州的外销画作坊进行玻璃反画的描绘。


图片4.png

图 4 贝壳“琶洲塔”油画摆件

  油画是西洋美术的主要品种。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至少有17位欧洲画家活跃于珠江沿岸,创作油画作品。中国的画师们迅速习得油画技艺,模仿西洋油画,接受外销订单。外销油画以肖像画和港口风光题材为主,多为单幅作品,亦有以广州、香港、澳门风光等几张为一组的作品。外销油画多作布本,也见作于象牙、贝壳等平面。

  贝壳“琶洲塔”油画摆件,清代,天河区博物馆藏,高17厘米。此幅画于天然贝壳上的油画是清代广州外销画常见的题材——琶洲塔。

  外国商船抵达伶仃洋(珠江入海口),需报关聘请本地引水员,由熟悉本地河道的引水员引领进入内河道的行程。当到达碇泊所(今海珠区黄埔古村),则需全部抛锚停航,所以,此处亦被称为“黄埔锚地”。测量交税后,大班们可以改乘其它驳船继续向广州城驶进,到达十三行商馆区上岸,大部分船员和水手则留守在黄埔锚地附近的长洲岛和深井岛。这样的航程中,外国商人一路会经过琶洲塔、赤岗塔等地标建筑,势必留下深刻印象,琶洲塔等也就成为外销画中港口风光的主要题材。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