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了解“十三五”期间广州金融业发展情况

日前

广州市统计局发布了

  “十三五”期间广州金融业发展情况

数据显示

广州金融业累计实现增加值9242.10亿元

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64.3%

年均增长达到8.0%

呈稳健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在我国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广州精准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强化政策联动效应,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为金融业健康平稳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图片

  

  特点一

  银行业主体地位稳固

  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支撑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支柱产业,2020年,银行业实现增加值1843.61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2.5%,行业主体地位持续稳固。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各项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0年末,广州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2.22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7倍。其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78万亿元和5.44万亿元,规模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1.6倍和2.0倍。

  从构成来看,2020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6.56万亿元,贷款余额5.35万亿元,是各项存贷款稳步增加的重要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2020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0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是“十二五”期末的2.6倍。

    

  特点二

  保险业保障功能增强

  广州保费收入稳居全国城市第三

  广州保险业市场持续深化改革,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市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376.75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3771.8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4倍。2020年全市保费收入达1495.62亿元,占全省保费收入的26.5%,同比增长5.0%,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规模是“十二五”期末的2.1倍,继续稳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其中,人身险业务依旧独占鳌头,实现全年保费收入1101.35亿元,同比增长5.9%,占总收入的比重超七成;财产险业务稳步增长,保费收入达394.26亿元,同比增长2.5%。保障功能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保险赔付金额454.86亿元(不含分保的赔付支出),是“十二五”期末的2.0倍。保险业总资产达5081.15亿元,同比增长14.25%。

  图片

  特点三

  资本市场规模扩大

  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201家

  “十三五”期间,广州资本市场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广州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1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86家,总市值约3.8万亿元,累计募资约4510.09亿元,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17家,总市值约2.01万亿元。作为国内最早申请新三板挂牌试点的城市之一,广州累计新三板挂牌公司50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56家。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展示企业20701家,累计融资总规模1218.95亿元。2020年,广州地区信用债累计发行规模约5753.57亿元。证券期货业活力迸发,2020年全市证券交易额达到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股票交易额11.82万亿元,同比增长55.1%。

    

  特点四

  地方金融运行活跃

  41家互联网小贷公司为全国最多

  随着金融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张,行业间业务相互交联渗透,促进了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持牌金融机构326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56家,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67家和9家。

  小额贷款公司116家,其中互联网小贷公司41家,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注册资本300.50亿元,贷款余额294.34亿元;累计投放572.87亿元。典当行99家,注册资本22.13亿元,典当余额22.41亿元,典当总额70.76亿元。

  融资担保公司41家,实收资本94.64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42.89亿元。融资租赁公司2458家,资产总额1953.15亿元。商业保理公司749家,资产总额292.75亿元。

  广州地方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壮大,产融结合力度进一步加强,有效地发挥市场功能,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电脑版| 联系我们

主办: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天河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60050     备案序号:粤ICP备15016469号-2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