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产不到一年,日产鲜菇20吨,产品获生态原产地认证,1项专利获授权,2项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发表科研论文2篇……
位于大方县经济开发区的中国白参工厂化生产及珍稀食用菌科创园(以下简称中国白参菌科创园),是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菌种研发、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训、智慧交易为一体的全智能化白参菌栽培工厂。
毕节农投菌业厂区航拍图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白参菌科创园朝气蓬勃的年轻团队,他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是科创园菌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该科创园建设有菌棒生产车间、接种车间、养菌车间、出菇车间、采收及包装车间、食用菌大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由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公司除周边务工群众外,共有员工100余人,平均年龄仅27岁。
科研人员在工作
时下正是白参菌销售的旺季,园区里是一派繁忙景象,除了出菇、包装、搬运的生产线,还有一条鹿茸菇生产线。“这是我们为丰富公司产品而新增的鹿茸菇生产线,日产鲜菇10吨。”“90后”的马布平是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除了负责生产线的各项技术指导,还是科创园食用菌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公司的生产和研发不分开,所以研发中心的几个同事都调过来一起加班了。”
科创园食用菌研发中心共有12人,均为“90后”,其中3人是引进的硕士研究生,马布平便是其中之一。
马布平是贵州遵义人,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2019年以前,一直在昆明市从事食用菌研发工作。当了解到贵州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后,便辞去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贵州。
马布平在制作培养基
“三年前,科创园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凉,不过,我们有信心能把它建设好、运营好。”看着园区从无到有,再到投入生产,组建公司、研发团队等,马布平更是信心满满,“一路走来,我们有过曲折,但更多的是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的足迹。作为新时代的菌业人,我们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立足自己的主业,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多糖提取、菌汤包等食用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白参菌、鹿茸菇等珍稀食用菌产业,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该研发中心主要开展白参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新品种杂交选育及保育、新技术(原料配方等)试验研究、营养成分分析、多糖提取、DNA分子技术标记、菌种资源收集与开发保护、栽培研究、产学研资源搭建等工作,是科创园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科研人员在转接平板
原料称重、溶化原料、调剂、分装、灭菌……在食用菌研发中心的培养基实验室,李春琴和同事正在为目标菌物生长制造洁净载体。“我是今年3月份来这里的,在家乡工作感觉很好,有一种归属感。”来自威宁的李春琴也是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用菌研发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将在科研方面不断突破,努力提高地方珍稀食用菌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带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春琴说。
中山大学—毕节农投生物科学联合研究院牌匾
为强化白参菌产、学、研融合,在粤黔协作毕节工作组的帮助下,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还与中山大学合作,并建设“中山大学——毕节农投生物科学联合研究院”,在白参菌应用功能研究、多糖提取、菌种驯化、品种鉴定以及深加工、废弃菌棒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研发团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尽平说,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围绕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通过“公司+科研院所”的模式,开展白参菌菌株资源库搭建,白参多糖提取、蛋白质和氨基酸检测等工作,真正通过技术创新为公司生产和销售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以效益为导向,以党的建设、人才建设为保障,以提品质、拓市场、强科研为核心,以“建一流团队、塑一流品牌、创一流效益、展一流形象”为目标,在毕节打造“中国白参菌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