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河“十四五”规划 > 民生规划

“十三五”时期天河区文化发展成就及“十四五”时期规划

发表时间:2021-11-15 15:23:54 信息来源: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量: -
A+ A+ A+

  一、“十三五”时期天河区文化发展成就

  (一)夯实公共文体基础设施

  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升我区尤其是东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进许鸿飞等高峰艺术名家入驻天河,打造天河艺术公园。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基本构建起“区—街—社区”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累计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57条,完成16公里的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天河区示范段建设工作,持续保持社区体育设施正常使用率在98%以上,实现城市15分钟健身圈。完成绿道132公里、多功能智慧型绿道驿站8个,建成临江大道带状公园、天河公园环线等一批精品绿道,方便广大市民绿色出行、健身休闲。

  (二)落实文化惠民工程

  以基层为重点,每年免费安排群众文化活动近1000场,开展市民文化艺术公益培训达200场,完成民生实事文化惠民演出500场。2020年,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减少线下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组织各种线上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

  (三)着力打造天河文体品牌活动

  持续擦亮广州乞巧文化节、一水同舟·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国际垂直马拉松广州系列赛等文体品牌,天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吸引了近60万国内外游客,接待近百个海内外文化交流团,各大媒体报道、转载乞巧节相关报道约208篇(次);国际垂直马拉松赛系列赛,吸引超过1500余名国内外选手参加,提升天河的国际影响力。

  (四)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获得“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2018年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蹈类一等奖、“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金奖等省、市奖项135个。2019年、2020年,天河区在全市群众文艺创作综合评比中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一名。

  (五)青少年体育竞技工作成效突出

  实施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区中小学生10项体育比赛,每年吸引近万名学生参加。天河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连续两届被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天河区培训输送的乒乓球运动员刘诗雯夺得团体赛冠军,高尔夫球运动员冯姗姗获得铜牌。2018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亚洲运动会,天河区培养输送的篮球女子运动员杨力维与队员一道共同拼搏,夺得女子篮球冠军;游泳运动员刘湘获得50米仰泳冠军,同时打破世界纪录。

  (六)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2016年至2020年,推进刘氏家庙、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等25处文物的修缮工程,完成文物抢险加固工程9项,保养工程4项。2019年10月,我区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区实现不可移动文物零国保突破。

  二、“十四五”时期天河区文化发展规划

  (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推动天河区图书馆新馆(智谷片区)、小天鹅艺术中心(智谷片区)、天河区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同时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湾区音乐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结合天河城市更新规划,强化老街区、旧小区、传统大院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资源,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加快天河文化云布局,利用数字化资源、网络化传播和智能化技术,拓展公共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

  三是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依托沙河片区文化振兴计划,加大本土戏剧、曲艺、杂技等创作领域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天河优秀文艺作品、项目共享资源库。建设形式多样的新型文化艺术空间、生态艺术公园等创作平台或基地,为文化艺术名家提供创作和展示空间。加强对群众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四是提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擦亮创艺天河、广州乞巧节、一水同舟·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天河迎春花市嘉年华等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天河文化影响力。鼓励街道、社区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每年组织举办文化活动800场次以上(疫情防控期间除外),切实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五是创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逐步形成天河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物创意衍生产品体系。推动在文物保护中融入数字技术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培育文物保护类社会组织。继续抓好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各类非遗产品的实用性转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形式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创造适合市场推广的数字文化产品。支持和鼓励传统非遗文化与直播结合,扩大非遗保护的社会认同和参与。建设区级非遗展示场所。

  (二)深入实施体育天河行动战略

  一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夯实群众体育服务基础。强化东北部、西部、东部部分街道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和健身路径建设,加快实现全区公共体育协调发展。依托城市更新工程,积极做好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绿道碧道网健身配套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惠民开放,促进社会体育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体育设施、赞助活动或提供服务,共同推动天河公共体育发展。

  二是提升群众体育活动服务质量。着力加强“一区一品”国际垂直马拉松赛的品牌知名度构建。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天河传统民俗运动项目,弘扬天河体育运动的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引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加强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推广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保障老年人、妇女、流动人口等群体的体育健身权益。大力推动线上体育运动,引领人民群众进行居家健身的潮流,保持全民健身氛围,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天河区体育事业出新出彩。

  三是促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树立青少年“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自觉提高体质,掌握运动技能。通过整合资源,重点发展游泳等具有显著实力的训练项目,加快发展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培育发展手球、击剑、高尔夫球、网球、射击、武术散打等项目,促进体育后备人才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深化体教融合,健全中小学体育比赛体系,丰富竞赛内容。

  四是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讲好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与天河发展的故事,用好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以及专业赛事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天河特色的赛事旅游、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用品。发挥火凤线森林公园等城市绿核资源优势,促进户外旅游、康养旅游等结合。推动体育与卫生健康产业融合,鼓励社会资本创立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类型的市场主体。

  (三)深入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一是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打造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秉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围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精准对标、突出特色、丰富业态、打造品牌,加强A级景区的建设与升级,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一部手机游天河),为游客、景区(场所)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交流和信息发布、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天河旅游吸引力和美誉度,打造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推动天河路商圈—花城广场和猎德片区建设。对标对表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标准,编制“十四五”期间天河路商圈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天河路商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着力将天河路商圈打造国内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第一商圈。借助广州购书中心等文化载体,以及方所等特色书店,举办线下阅读活动,邀请知名作家举办签售会,增加文化消费供给,提升天河路商圈旅游文化业态占比。力争到2022年,猎德片区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猎德”文旅品牌,争创广州市文商旅融合示范点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成为广州特色文化旅游打卡点、知名文化旅游聚集地、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

  三是加快“文旅+”“+文旅”等跨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融合赋能,聚焦文商旅、文教旅、文体旅等新型业态的质量提升,形成示范带动。充分挖掘体育中心潜力,引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出,重点招引国际电竞赛事。发挥广州马拉松、广州国际购物节、广州国际灯光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加大旅游宣传策划和营销力度。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