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河“十四五”规划 > 民生规划

“十三五”时期天河区卫生发展主要成就及“十四五”时期主要规划

发表时间:2021-11-15 15:23:51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浏览量: -
A+ A+ A+

  一、“十三五”时期天河区卫生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理念,推动实施健康天河战略,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快、严、实”的硬措施,高质量完成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织密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固防线。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第一名,综合医改考核成绩跃居全市前列,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连续16年获得市先进单位。截至2020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867家、床位数13563床、执业(助理)医师数10407人,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99.3%、39.6%、84.3%,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的81.7岁提高到82.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一)优化营商环境,借力三甲资源,“软硬兼施”“筑巢引凤”谋发展

  天河区在全市率先放开社会办医,有效激活医疗健康服务市场,2016年以来新增社会办医501间,引进国内外投资总额达10.91亿,形成“两个特色集群、一个国际平台”,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全市第一。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签订共建协议,在医疗卫生资源薄弱的东北部地区共建4家高水平医院和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将新增优质床位2500张。打造精美区属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区中医院、天河区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二期建设,建设天河特色的“4+1+2+N”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系统“一网互通”、医疗机构“一码通用”。建成区域检验中心、审方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等信息化平台,提供远程诊疗、处方审查、影像、心电检查等服务,同步实现“医保移动支付”进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以基层收费标准享受三甲医院服务;建立起辖区三甲医院、区属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医联体(医共体)体系,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和糖尿病联盟、药学联盟等专科医联体建设,构建区域专科特色三级架构医联体,试点医保医联体建设,打造“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天河模式;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81个,92名上级医院专家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完成居民签约62.03万人。自主招聘各类专家96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全科医生数分别为5.50、7.13、0.36,逐年递增,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倾斜。

  (二)关注社会热点,狠抓医养结合,多措并举、融合创新献关怀。

  天河区卫生健康局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养老、康复护理、预防保健四大功能,创新“家庭医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试点推行医养结合个性化服务包,动态监测签约服务对象健康状况。辖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签订服务协议,实现21条街道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全区共设立医养结合机构12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6家、社区护理站14家,其中13家护理站被列入市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市首位。吉山医院、珠吉街养老院、珠吉护理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各项慢性病监测工作指标名列全市前列,死因监测工作更受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表扬。疫情期防控间,常态化开展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监管机构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防控指导,把良医良药良护送上门,为重点场所人员提供悉心照顾和严密防护;派出护理志愿者团队——“大白妈妈”,在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照护幼儿和老年痴呆患者,实现特殊情况下的生命全周期护理与人文关怀。

  举办护理质量管理、居家护理能力、社区卫生大健康多维服务能力等护理专业培训班7期,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医院)组建骨科专科护理联盟,培养护理骨干40余名。举办“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表彰16个优秀护理集体、29名优秀护士长、60名优秀护士,有效激发护理队伍活力。

  关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与广州市惠爱医院和启维心智医院签订服务协议,落实21条街道巡诊任务,开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门诊与绿色住院通道。对辖区中山三院、华侨医院等6家有精神科的综合性医院定期开展报病督导与风险排查工作,区级检出率稳步提升。新冠肺炎期间送药上门,对外地来穗隔离期内精神障碍患者免费赠药,坚决做到不因疫情导致停药,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工作。患者管理率、服药率等考核指标均达国标。

  (三)设立审方中心,加强药品管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送服务。

  联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域性审方中心。依托三甲医院药学专家团队建立临床处方大数据库,通过审方中心信息系统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每张处方进行合理用药前置审核,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处方合格率,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广东电视台等省市主流媒体对相关经验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建立医联体药品供应保障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医联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统一,满足分级诊疗用药需求。落实“4+7”药品带量采购,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和金额比例稳步提高。建立高价药品监控目录,有效控制“大处方”。在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全面方便群众取药用药。

  建立覆盖全区72间预防接种单位的疫苗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疫苗流通、储存、预防接种全流程监管,确保最小包装单位疫苗可追溯、可核查。建设完成68间广东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预约、预检、登记、收费、接种和留观等全流程网络化管理,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有序。“六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9.6%。每年安全配送一、二类疫苗90余万支,预防接种90万人次,全区未发生重大预防接种差错事件。

  (四)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布局防控,未雨绸缪、夙夜为公抓抗疫。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天河区卫生健康局第一时间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牵头负责医疗防治组、社区和村改制公司组,并全面参与入境人员服务、教育、市场等防控工作专班。广东省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I级响应后,区卫生健康系统全体取消休假,全系统2764名医护人员,427名党员成立29支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各自战位,做好疫情防控、救治、消杀、督导等各项工作。

  组织区疾控中心对全区26家社卫中心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共130人开展轮训,实行清单化管理,对全区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全员培训,为流调溯源和核酸采样奠定坚实基础。天河区卫生健康局牢牢把控流行病学调查这一疫情防控“关口”,按照科学、高效、有序、迅速、全覆盖的原则,每日根据确诊病例和上级通报,组织区疾控中心应急处置队联合公安24小时出击,第一时间对密切接触者信息进行分析与跟踪,对辖区内的患者落实采样、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终末消毒等处置工作,对辖区外的患者及时进行反馈,坚决堵住“关口”,其中,棠下街疫情防控措施获得省、市肯定。先后累计编制、转发各类防护工作指引指南200余份;组建新冠肺炎疫情临床救治专家组及预防控制专家组,指导规范做好发热病人诊疗及留观工作;累计设立22家集中隔离观察场所,规范完成集中医学观察6.6万余人;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深挖潜在传染源,高质高效完成全员核酸检测245万人次;深入开展爱卫运动,累计出动人员355万余人次,清除卫生死角166.2万处,清理垃圾杂物52万吨,开展消杀面积近565.5万平方米。联合区工作组成员单位、疾控、卫监组建专项督导小组,加强与21条街道联系,指导做好联防联控,组织“260+N”社区三人小组,重点人员落地排查每日清零,居家健康管理规范落实;全流程做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一视同仁、无差别做好5.1万入境人员集中健康服务管理,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坚固防线。

  制订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储备计划,现局属医疗机构已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均消耗医用物资不少于30天消耗量进行储备。高标准建成区疾控中心、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核酸检测实验室,每日最大检测样本可达6200余份,区级检测能力稳居全市前列。规范化建设完成区属2家医院发热门诊和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开展以来,依托全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52家固定接种点,覆盖辖区21条街道,方便居民就近接种;为加强接种服务能力,设立天河体育中心等大型临时接种点,快速提升接种效率,所有接种点建成后日均接种量最高可达5万剂次。同时,成立疫苗流动接种队,制定标准化接种工作流程,深入园区、大中型企业、大型住宅小区、大型写字楼、校园等单位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加快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增强防控保障。做好人才招聘引进。2020年8月启动公开招聘158名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经有143名到位。2021年4月启动2021年第一批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8人)工作,已进入考察阶段。落实医务防疫专业人员绿色招聘。2020年已完成直接考察入编14名一线医务防疫人员,2021年拟直接考察入编15名一线医务防疫人员名单,已经2021年7月21日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研究通过,我们正加紧办理聘用工作。加强流调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组织区疾控中心对全区26家社卫中心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共130人开展轮训,实行清单化管理,同时对全区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全员培训,为流调溯源和核酸采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1年8月1日,我区已连续472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461日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为天河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聚焦群众所需,解决民生所盼,不忘初心、潜心前行办实事。

  2018年完成天河区妇幼保健院实施整体装修改造和医疗设备更新升级,新建中海康城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拓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免费为区常住人口孕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母婴人身保障、妇婴健康保障和婴儿重疾保障,受理理赔案件20宗。开展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及常见病普查筛查工作,免费为1061名35-64岁区常住人口特扶和困难家庭妇女提供“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免费为7496名区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常见病普查。

  2019年在天河区人民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并挂牌运营;开展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及常见病普查筛查工作,免费为2204名35-64岁区常住人口特扶和困难家庭妇女提供“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免费为6076名区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常见病普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搭建基层医疗机构及华侨医院之间的医联体平台。

  2020年完成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3家区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电子健康码接口改造及推广使用,实现居民就诊一人一码;完成4家健康小屋建设,有效地优化了居民的诊疗流程及自助健康管理;在区属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3家区属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检查、检验、支付、健康信息查询等功能一体化,提升居民就医体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卫生发展主要规划

  (一)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一是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健全以区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21年12月底前,将全面落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牌子,按编制总数的30%配齐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疾病预防控工作,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并协助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工作。

  二是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加强对本级本地区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重点完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建设和应急征调机制,2021年年底前征调储备不少于500个房间、2022年不少于1000个房间并符合标准要求的集中隔离场所。

  三是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平战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区属医院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消化、血液、麻醉、感染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含中医)医院规范设置肠道门诊,西医类综合医院建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通过验收。加强急救设施、车辆和人员的配置,确保在每个街道至少配备1辆负压救护车,并在全区布局洗消站点。
  四是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区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科室,明确1名副院长专职负责统筹协调本院公共卫生工作。持续推进发热门诊(诊室)规范化建设,强化医疗机构预警、哨点监测作用,建立健全发热患者闭环转运流程。以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等疾病为重点,加快推进医防融合的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公立医院整合健康管理资源,推动院内体检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转型;强化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原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和病原实验室监测机制。加快组建完善区院感质控中心,实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同质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院感监测点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五是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属地监管责任、技术指导责任、管理主体责任。推进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完善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机制;强化对实验活动特别是新冠病毒实验活动的管理,加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和菌(毒)种、样本的监管。规范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随机抽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交叉互查,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安全应急演练方案,定期开展演练,提高演练质量和实战水平。
  (二)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巩固社区卫生服务双网底功能。总结推广“优质服务基层行”经验,继续实施“基层服务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应建未建及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改扩建工作。未建设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街道,委托4所新建医院(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科学中心、广东省骨科研究院)规划建设布局院办院管社卫中心;武警医院承办的兴华街社卫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全国第一家由部队医院承办的军民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典范;区中医医院承办的猎德中心转为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四独立”管理;重点提升心脑血管、康复医疗、老年医学服务及老年健康管理等能力。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比。试点服务能力较强和具备一定规模服务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建设为社区医院,到2021年底,全区至少新增1-2家达到国家标准的社区医院。推广“1+3+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模式。高质量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是加快打造天河医疗高地。加快推进区属医院改扩建工程。支持区属医院创特色专科,区人民医院重点发展重症、妇产科、中医康复科、骨科等专科,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完成二甲医院创建工作;区中医医院重点发展糖尿病专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专科,力争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力争成功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有力有序推进高水平医院规划建设。重点增加天河东部、北部医疗资源配置。“十四五时期”支持加快完成广州市中医医院建设,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规划新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广东省骨科研究院、渔沙坦村规划医院、吉沙村综合医院4所公立医院。中长期按照三级医院标准新建“黄村-前进村”规划医院、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科学中心、天河智慧城综合医院、区妇女儿童医院4所公立医院以及由社会资本投资在智谷片区规划建设广州国际妇儿中心、在潭村片区规划建设珠江国际医院。“十四五”及中长期全区共规划建设9所公立三级医院和2所民办三级医院,提供床位数约8200张。
  三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落实推进区属医疗机构接入市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积极发展云胶片、云病理、云病历,推动检验检查资源共享。实现群众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体验更舒适,推动主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指标达到广州市领先水平,居民就医体验满意度显著上升。
  (三)持续推进健康天河建设
  一是优化健康天河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健康天河行动推进委员会组织架构,制定落实健康天河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爱国卫生队伍,实施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爱国卫生月”活动、冬春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二是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检测随访和综合干预,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三是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完善相关生育配套政策;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优先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扩大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覆盖面,推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加强儿童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落实儿童口腔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机制,建全完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和监管机制,实施职业健康“黑名单”管理;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推动区属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高质量完成“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民生实事。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推进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开展临床特色中医专科医院和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以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等为切入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成果。
  二是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推进全生命周期“治未病”健康服务闭环管理,实施中医“治未病”服务行动计划。加强中医康复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康复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中医康复向疗养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延伸拓展。
  三是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础。鼓励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开展中医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对获得注册或备案的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在本区产业化的项目给予补助支持,落实中药经典名方申请注册免临床的有利政策。支持中医药企业从境外引进技术到本区产业化或本市企业主导产业化。
  (五)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
  一是促进社会办医品牌化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在辖区东北部医疗资源稀缺区域高质量、专科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支持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连锁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名医工作室、名中医馆、医生集团、家庭医生集团等医疗健康新业态。
  二是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促进健康服务与养老、信息化、体育、保险、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多种形式的智慧健康驿站,方便居民就近享受卫生健康服务。探索开展医师、护士银行,鼓励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点执业形式提供互联网+护理、居家护理、社区康复护理等服务。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一是做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医疗联合体为平台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完善由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二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支持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规范互联网诊疗运营模式。

  三是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探索医疗联合体升级为健康联合体,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机构、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等合作,为居民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推进健康管理融合。建立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

  四是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综合监管。抓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及生产企业监管,抓好学校卫生、职业健康等监督工作。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代孕、非法行医等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医疗美容、健康体检、采供血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卫生健康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医疗行业监管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净化医疗市场秩序。

  (七)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撑

  一是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储备。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合理核定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人员编制。加大公开招聘力度,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切实解决医疗卫生人员不足问题。积极争取省“名医带教”工程和“首席专家下基层”等人才能力提升项目支持,简化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手续,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推进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机制,合理核定公共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探索在区属医疗机构实行员额制管理或按照一定的标准划拨聘用人员经费,提高非在编人员待遇。落实上级关于卫生防疫人员津贴和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补助的政策。

  二是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权属等激励政策,调动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人员积极性。支持新建的三级医院实施前沿性医学重大科技创新、先进医疗技术应用,探索医疗、科研、转化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三是加速数字技术与卫生健康融合发展。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与各相关部门的深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健康大数据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全面应用于决策支持、医疗监管、疾病预测和精准防控。到2025年,所有区属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要达到分级评价三级以上,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四级以上,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甲等以上。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服务,推进5G建设及医疗场景应用,利用 5G 技术发展远程监护、移动式院前急救、远程医疗、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应用。加强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安全防护建设。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健康医疗数据的合法、真实、有效、可用。

  四是推进湾区卫生健康服务合作共享。引进港澳优质医疗服务,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政策在天河率先落地,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开设医疗机构,支持港澳医生依照 CEPA 规定开设个体诊所。加强与港澳地区在医疗救治、疾病防控、中医药等多领域的合作。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