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 投资动态

休闲旅游又一网红打卡点get!“乞巧第一村”将大变身!

发表时间:2019-10-28 21:54:53 信息来源:南方+、金羊网、新快报 浏览量: -
A+ A+ A+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盛名的

广州市天河区珠村

保护规划公布了!

其“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将纳入保护范围

并规划“三横一纵”四条文物径

同时

通过深涌揭盖复涌等工程

保护珠村“水环村、村环水”的岭南水乡特色

日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天河区珠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划以“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为核心,整合与串联重要历史文化片段,规划4条文物径,强化旅游配套设施,梳理联通历史水系,恢复珠村岭南水乡风貌;同时鼓励对村内祠堂、民居等进行活化利用,开设乞巧博物馆,引入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

历史悠久的珠村以“乞巧”风俗而闻名,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连续十多年举办广州乞巧文化节,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珠村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赛龙舟、醒狮、广绣、粤曲、灰塑、广东音乐等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在珠村中找到传承,是广府文化传承的生动实例。

珠村还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整体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呈现“村环水、水环村”的格局;潘、钟两大主姓聚族而居,十三房支聚居区域形成村内十三社;村内以传统街巷为骨架呈现梳式布局,围绕祠堂、水塘周边形成公共开敞空间核心。其中潘氏宗祠、北帝古庙等宗祠古庙和少量传统民居尚存。

本次研究范围为村域范围,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广园路以南部分,与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一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保护目标是:普查梳理珠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价值与特色,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以“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为核心,整合与串联重要历史文化片段,协调旧村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关系,激活地区发展,提振广州东部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为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提出,保护珠村“村环水、水环村”的自然格局和以宗族聚居为特色的人文格局,包括古村传统风貌和整体山水格局、传统街巷肌理、宗祠、寺庙、家塾及传统民居等;此外,保护以乞巧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保护对象包括:深涌的三条支涌,大塘、孖塘等水塘,北部的鹤鸣山、走马山、大灵山等山体,北帝古庙、梅隐潘公祠、潘文治将军故居等27处文物,2处历史建筑线索,30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还有1处木棉树和4处社坛等。

在建设方面,规划划定三处核心保护范围,分别为文化大街及珠村潘氏宗祠周边区域、孖塘及北帝古庙周边、大塘及元德陈公祠周边区域,总面积为3.3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应尽量延续其原有功能,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

将文华大街、南门大街、东华三巷等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街巷沿线地区纳入,通过街巷空间将三片核心保护范围联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控制区。本次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共6.2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按现状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下;同时建设控制地带限制机动车进入,区域内合理进行“抽疏补绿”,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此外,将珠村的传统村落所在范围划定为环境协调区,东至文华大街—深涌—东乔大道;西至深涌;北至广园快速路;南至中山大道,总面积40.66公顷。环境协调区新建建筑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居住、旅游配套、公共服务为主。

保护规划对村内建筑的用途也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使用功能上分为:无兼容性、可兼容公共服务、以及可兼容商业及公共服务三类进行管理控制。其中,珠村水浸社坛、北帝古庙等374处建筑,应保护其历史功能,不得进行功能的改变;可田潘公祠、元德陈公祠等46处建筑,在满足保护要求,且与古村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可适当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如乞巧博物馆、岭南文化展示馆、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此外,156处民居允许兼容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如文化创意工作室、游客服务站、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

土地利用方面,适当增加文化设施用地、商业用地面积,以结合乞巧节等活动,一如旅游服务接待、特色民俗商品展示、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功能。通过拆违建绿、利用闲置空地开辟绿地等方式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沿深涌增设滨水绿带,根据现状乞巧公园对部分公园绿地边界进行修正。

作为岭南水乡,水对珠村至关重要。规划特别提出,保护珠村现有河涌水系,通过工程手段对深涌等历史河涌进行揭盖复涌,连通现有河涌,并将村内水塘与深涌及其支涌连通,改善水质,重现富有岭南水乡气息的河涌格局。珠村内现有7大水塘,包括大塘、南便塘、西便塘、北社塘、中东孖塘、南门社塘、文华社塘,规划提出,严格控制水塘周边的建筑界面及建筑风格,整治水塘周边环境,营造优质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在深涌-深涌东支涌沿线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游憩带,形成沿深涌的滨水绿道。沿线设置小游园、旅游服务站、自行车驿站等配套服务设施。

此外,还要保护或恢复文华大街、大塘边街、南门塘街、桥头基直街等主要传统街道的传统麻石铺地,不得使用水泥或沥青覆盖。

对于珠村最具特色的乞巧文化传承,规划设立乞巧文化游线,串联开幕式、摆七娘、七夕游园等活动的空间载体,重现七夕浪漫民俗,让游人了解珠村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并建议增加现场广绣表演、鹊桥相亲、七仙女选美大赛、女子成人礼等活动,还可举办相关民俗文化学术交流会和国际论坛。

规划提出,对深涌的水系及沿线环境进行整治,以文华大街、南门大街等主要街巷为骨架,形成“三横一纵”的四条主要文物径,将古村内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传统风貌景观。

同时强化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在深涌沿线古村入口处设施1处游客服务站,为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接待、信息咨询、导游等相关服务。结合市场需要,对古村内部分民居进行适当改造,作为主题旅馆,吸引游客入住。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对部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建设乞巧文化、广府文化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展示馆。



  来源:南方+、金羊网、新快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