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聚焦科技强链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2020年以来,累计挖掘751项技术需求
共征集来自30多家高校院所的解决方案198项
2022年通过培育
入驻项目新增股权融资10108万元
新增债权融资4069.38万元
近日,在广州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实地走访了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简称“天河基地”),了解该基地助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亮点举措,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01
全链条发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同时,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好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据悉,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创新联合体是天河区在创新上的率先探索。日前,天河发布《天河区实施“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方案透露,将重点发展10条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链,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在聚焦科技强链方面,天河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鼓励“链主”企业建立产业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主导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及团队做好“引、育、用、管、留”。
位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核心地段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据介绍,该基地是在广东省科技厅指导下,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和天河区人民政府共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整体运营,高标准打造的集科技成果服务、展示、发布、交易、转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也是广东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基于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天河基地重点推动广州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孵化和产业化,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介绍,目前,天河基地已成功引进17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孵化,涵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通过培育,入驻项目新增股权融资10108万元,新增债权融资4069.38万元,2021年企业营收平均增长率达91.32%。
同时,针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深,天河基地探索开展技术需求“揭榜挂帅”,以技术创新需求为起点,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充分对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2020年以来,累计挖掘751项技术需求共征集来自30多家高校院所的解决方案198项,促成意向签约共计10920万元。
在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大背景下,秦海鸥表示,企业发展经历从种子、初创到成长、成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社会、资本、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支持,因此需要打造由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生命周期生态链。
“天河基地集聚了市场、政策、资金、服务等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生态。”秦海鸥表示,接下来,天河基地将持续赋能入驻企业发展,助推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没有终点,要不断提升科创属性,打造企业发展核心壁垒,持续投入科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2 转化成效显著 由企业一年营收增长16倍
广州普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天河基地入驻孵化的17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公司以精准免疫功能检测与评估、大数据+AI、免疫诊断试剂盒为三大商业核心,致力免疫医学与检测服务、基于流式细胞术单细胞功能分析的诊断试剂盒开发、生产及销售,以及为临床医生提供转化医学研究服务。同时依托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技术力量,形成强大创新能力和研发优势,拥有多项人体免疫相关专利。
“免疫功能检测需抽取人体外周血,对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因此我们的服务链条较长,涉及采血、检测、评估、分析、报告解读等多方面。”公司副总经理吴双立介绍道。
吴双立指出,项目自2020年10月引进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孵化以来,获得2500万元股权融资,约1000万元债权融资;2021年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16倍;2022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场地规模从90㎡增加到430㎡。“除了享受各种优惠支持政策,天河基地还通过线上线下招聘渠道,为我们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团队完善和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在转化成效方面,吴双立表示,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相应的临床检测产品,完成数千万销售,进行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申报。同时与全国48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利用公司平台与医院病患资源,共同完成多项免疫功能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试验;此外,建立的精准免疫功能评估方案广泛开展免疫临床科研合作与疾病辅助诊疗应用。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公众普遍开始关注“阳康”后免疫力是否会受到损伤、是否会二次感染等问题。对此,吴双立告诉记者,该公司以爱心公益价推出“新冠阳康安心检”产品,旨在帮助更多大众了解感染康复后的恢复情况。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免疫功能检测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在风湿免疫、血液、神经、生殖、皮肤等领域与医院开展科研合作,探索免疫功能检测对诊断、用药、预后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从而产生更多科研成果,更好地造福社会。我们对2023年充满希望!”吴双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