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监测与评价。
《报告》显示,天河区创新水平表现优异,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2项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居全市第二。
创新水平优,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发展实现全方位跃升,创新指数综合得分达125.64分(以2020年为基准年100分),较基准年提升25.6%。《报告》显示,广州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四大领域均取得显著突破,11个行政区呈现竞相发展、特色突出的创新格局。
《报告》指出,2023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广州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第一。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在《报告》中提到,天河区创新水平表现优异,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2023年天河区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创新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天河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29.85%)、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544.3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19%)居首;创新平台建设得分第二。
创新产出强,擦亮“天河科创”品牌
专利产出综合指标,是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记者获悉,在这项指标上,天河排名第三,为75.04分。据了解,2023年天河区专利授权量1929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438件,同比增长29.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8.32件,商标有效注册量54.42万件,20项专利获评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
作为创新强区,天河在今年开年伊始便强调,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擦亮“天河科创”品牌,为加快建设“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支撑,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勇挑大梁。
在“敢为天下先”岭南精神的引领下,建区40年来,天河从东郊田野发展成为广州创新强区、城市客厅和经济大区,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砥砺奋进。天河的企业力量,也在这40年间完成了一场“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滋养出以敢于创新为特质的“科韵路精神”。
天河有240多万常住人口,日活动人口超350万,集聚企业61.2万家、占全市26.3%,其中总部企业、“四上”企业、科技类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吸引着各路英才、各类企业在天河扎根成长壮大。
创新动能强劲,推进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优化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推进天河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推进环五山成果转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
当下,天河初步形成“一核两区多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未来3年将提供科创载体超8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厂房超200万平方米,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去年10月,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天河斩获84项,占广州超半数。位居广州新中轴和活力创新轴的链接点,如今的天河,集聚5所综合性大学、11家科研院所,以及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6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拥有超16万家科技企业。
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天河将纵深推进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发掘更多“硬科技”的宝藏技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近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传承发扬“科韵路精神”,天河将支持行业头部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游融通创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