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 投资指南 > 发展规划

关于广州市天河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表时间:2020-07-15 10:40:07 信息来源: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
A+ A+ A+

——2020年6月11日在广州市天河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广州市天河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邹学仁

各位代表:

  受天河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天河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区九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助力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主要目标较好完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大力做好“六稳”工作,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7.4亿元,增长8%,总量连续十三年全市第一。实现税收收入877.6亿元,下降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1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增长3.2%。125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172.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17.2%。签约或落地上交所南方中心等重点项目62个,新增“四上”企业1994家,占全市22%。

  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2.6%。148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总部企业,占全市31.5%,天河中央商务区被认定为广州市总部企业集聚区。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4家,持牌金融机构累计234家,占全市70%以上。经济含绿量突出,单位GDP能耗下降4%,仅为0.14吨标准煤/万元,全市最低。

  创新引领成效突显。新增科技类企业2.6万家,增长76.6%,占全市32.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7家,累计3406家,5家企业入选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10家企业入选2019年广州最佳高新技术企业35强。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2780家,占全市30%。中国风投天河大厦落户企业7家,全区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广东股交中心挂牌展示企业327家。成功举办广州国际创新节,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全球设置21个赛区。

  (二)深化改革迈向纵深,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共计减税114.4亿元。实施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发放失业稳岗补贴4.21亿元。全面兑现各级扶持政策,发放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扶持资金5.3亿元,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科创资金4.8亿元,提供人才公寓500套。加强多样性空间资源供给,新增孵化器、众创空间41家,新增孵化面积25.1万平方米。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新登记企业8.8万户,增长18.8%。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对147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进行整合优化,审批时限压缩70%、100%可网办、100%可预约、98.7%实现“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照、章、银、税”等企业开办业务全链条、同区域办理,“照、章、税”审批时间压缩至0.5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综合受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企业监管云平台启动运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制定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与暨南大学共建广州新时代城市活力研究院。与省人社厅签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全省首个港澳青年支援中心,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揭牌运营,5个基地获批省、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综合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区空间保障有力精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水平编制面向2035年的发展战略大纲。加强土地收储与精准供给,完成土地收储7.4万平方米、土地出让11.6万平方米。“三旧”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冼村改造实现签约率94.4%、已签约房屋拆卸率97.3%,棠下新墟村民复建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新塘、新合公司50栋复建安置房已封顶,首期分房顺利完成;39个国有旧厂房改造项目有序开展。

  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天河中央商务区整体提升行动纲要成果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广州国际金融城纳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起步区提速建设,东区控规通过市政府审批。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启动控规调整,新引进IAB领域企业256家,孵化中心三期等5个重点产业项目竣工。天河智谷片区开发提速,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先行启动小新塘和马鞍山片区开发建设。

  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一站一策推进地铁征(借)地工作,新开工地铁站点15个,地铁21号线开通运营。车陂路北延线动工建设,完成4个品质化提升项目和16个城市内涝点治理。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31个。白云山“还绿于民”濂泉路整治项目完工。布置主干道花带花境1.2万平方米,新建绿道4公里。建成5G站点3243个,在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四)城市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铁腕控违治乱,拆除违法建设357万平方米。完成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面积10.6万平方米,整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17个。妥善处置“团贷网”等不稳定事件220起,清退网贷平台24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恶团伙64个,全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0.2%。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实现对入网餐饮服务单位100%全覆盖检查。

  市容环境治理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公厕22座、改建109座。新增环卫机械831台,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作业率100%,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830个强制分类单位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1003个住宅小区全部实现楼道撤桶。连续四年获评广州市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A档。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立案查处各类涉危险废物单位环境违法行为14宗。清理“散乱污”场所2661家,新建污水管667公里、雨水立管571公里、建设碧道8.6公里,猎德涌等4条河涌连续6个月“长制久清”水质监测达标,车陂横涌等26条河涌“初见成效”全部通过市复核评估,车陂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五)民生保障切实加强,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就业6.2万人,帮扶1.1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区参保户数同比增长13.4%。全区长者饭堂增至87个,累计服务超440万人次。全区首个公办养老机构区老人院启用,首批投放床位200张。为困难群众及老人发放各类救助金超亿元,通过积分入学为来穗人员子女安排公办学位2158个。对口帮扶的兴宁市35个贫困村在省扶贫办三年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大方县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纳雍县在国务院扶贫工作考核中获得最优档次。

  教育、卫生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加大,高标准开办4所公办小学和18所公办幼儿园(园区),增加公办学位超8000个,成立2个教育集团。执信中学天河校区等重点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医疗资源供给不断优化,与中山六院共建的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征拆。分别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签约共建肿瘤、口腔、骨科三所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持续擦亮尚天河文化季、广州乞巧文化节、迎春花市嘉年华、国际龙舟文化节等品牌,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1081场。连续三年举办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成功举办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区)”和“城市吸引力最强区”。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实现我区不可移动文物零国保突破。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我区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工作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狠抓防疫救治,疫情得到较好控制。构建区、街、社区(村改制公司)、网格疫情防控“四级责任体系”。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构建“四个三”工作机制,织密“三张网络”,推动我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二是狠抓物资供应保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努力克服没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困难,以全球化视野开展防疫物资储备,全力保障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企业的需求。向超万家企业提供口罩超千万个,支持企业早日复工复产复市。加大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疫情期间“米袋子”“菜篮子”物价基本稳定。三是狠抓复工复产,全区经济经受住疫情考验。全面落实复工复产“五个一”机制,建立“1+2+3”工作体系,“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续建“攻城拔寨”项目基本全部复工复产,出台实施“暖企15条”等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减负、复工复产,累计帮助企业招聘员工4896人,为辖内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2.04亿元、为辖内企业减税降费7.15亿元、区属国有、集体物业减免租金6873万元,缓交租金7285万元。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7.15亿元,下降0.3%,总量与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2020年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举全区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加大“六保”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努力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走在前列。

  根据以上思路,综合考虑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影响,本着尊重经济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编制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见附件)。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外部环境的极大不确定性,今年没有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聚焦抓好“六稳”“六保”,设置了相应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

  建立健全我区常态化防控机制,因时因势调整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统筹调度,做实做细各项防控工作措施,高效应对境外疫情蔓延和复工复学、重大节假日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挑战。重点抓好区内境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继续落实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护物资供应保障。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深化落实复工复产“五个一”工作机制,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推动短期措施与长期政策有效衔接,以政策链增强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大中小企业协同达能达产。

  (二)聚焦坚持底线思维,稳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完善强化六稳举措。抓好项目稳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攻城拔寨”行动,推动136个区重点项目(含95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额230亿元以上。全力谋划和推进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等“新基建”项目建设,把推进新基建项目与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带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综合施策稳金融,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挖掘潜力稳外贸、稳外资,精准施策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新兴文化产业产品出口,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重大在谈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提振信心稳预期,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深入推进文商旅融合,积极帮扶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渡过难关,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机制,做好企业服务工作。

  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精准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保障,大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1.6万人次,确保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帮扶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超9000人。多措并举保基本民生,全面落实社会保险降费减负政策和稳岗补贴政策,推动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稳步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模式,优化提升长者助餐配餐服务,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精准施策保市场主体,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税费、信贷、租金、用地、用工等方面加大企业帮扶和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抢订单、保市场、保份额。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通过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审慎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帮助企业做好信用修复,提高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能力。有的放矢保粮食能源安全,加快天河粮食产业基地建设,逐步拓展应急网点数量,确保粮食储备安全;推进重点电网项目、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畅通堵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破除人流、物流、现金流等方面的痛点、难点,支持产业链协调复工复产,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兜牢底线保运转,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防范,用好用足政府债券资金,强化库款运行监测,统筹各类政府资产资源,补足基层财力。

  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引导专业批发市场应用“线上引流+实体批发+直播带货”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落地实施新一轮软件产业规划,力促软件业提质增效,加快布局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打造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地。做大做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推动香港农银国际、创兴银行境内法人总部等金融机构加快落户。前瞻制定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高端专业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和辐射能级。推动天河路商圈整体提升,发展时尚消费,积极拓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国际品牌集聚,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拓展培育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线上消费。大力发展电子竞技产业,引进知名电竞企业、俱乐部和大型电竞赛事落户天河。

  加快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天河中央商务区“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大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以市场准入、跨境资金流动、执业职格互认等全面开放为目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全力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建设,推动广发银行总部等29个落地项目加快建成,剩余7个地块加快出让,加快东区土地收储,分片分批、滚动推进东区开发建设。高水平开展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控规调整,高标准谋划广州天河高新区建设,加快网易总部二期等6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推动一批产业用地出让。攻城拔寨推进天河智谷片区开发建设,以小新塘片区和马鞍山片区为重点,市区联动加大土地收储和出让力度,确保引入产业项目15个以上,形成新的增长极。高标准完成沙河片区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全面推动沙河片区城市更新、文化振兴、产业提升,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三)聚焦聚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好设施“硬联通”,发挥广州东站广九直通车的联通作用,积极推进广州东站改造以及车站周边改造提质。抢抓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机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与港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携手共建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化创新创业交流,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港澳青年之家总部、港澳青年支援中心作用,加强对港澳青年在学习、实习、交流、就业、创业等5个方面的支持。加快规则机制对接,争取扩大港澳专业服务资格认可范围,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深化产业合作,深度参与粤港澳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合作,力促香港专业服务业联盟入驻天河。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体系,力争通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2000家。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加快提升创新平台承载能力,全力支持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全面运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科技金融集聚区,支持引导优质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继续办好广州国际创新节和“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争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以上。

  深耕重点领域改革。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全面落实市营商环境改革3.0要求,着力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深入实施五大工程、109条改革措施。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网通办”,打造区街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力争区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可网办、100%可就近办、100%“最多跑一次”。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持续优化政务流程和推动部门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推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80个工作日以内,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一个系统联合审批、一张图报建、一张图验收”审批体系。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监管机制,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减轻包袱、集中资源、增强活力,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四)聚焦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区综合功能。

  全力做好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编制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和十年改造规划,加快推进冼村、新塘新合、吉山、柯木塱、石东、大观村等城中村改造,推进完成2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确保全年拆除违法建设400万平方米。全面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一场一策”完成18个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22万平方米。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行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保空气PM2.5、PM10稳定达标,猎德涌、车陂涌等29条河涌不黑不臭,“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到60%,建设碧道13.6公里。

  高品质推进城区建设。加快完善土地收储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力争全年完成土地收储82万平方米、土地出让28万平方米。市区合力推进车陂路北延线、科韵路北延线等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开展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南段工程和地铁11号线、13号线二期、18号线等项目征拆工作,力争天润路东段工程等6个项目完工,黄云路、水荫四横路等10个项目开工。加快实施龙洞、凤凰片区交通微循环整治,完成全区8个交通拥堵点整治。继续鼓励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力争全年加装量超200宗。推进天河公园拆围透绿二期工程建设,完成白云山天河段“还绿于民”整治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村居三年行动计划,以棠下村、棠东村为试点,深入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治理。

  高质量提升治理水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提升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个。聚焦“互联网+”餐饮和校园食品安全两个重点,持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国际社区治理机制,在全市率先打造2个精品样板国际社区。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巩固“厕所革命”成效。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市下达年度“双控”目标任务。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五)聚焦改善民生福祉,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扬优势,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应急物资保障、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等重点领域,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切实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建设肿瘤、口腔、骨科三所共建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推动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工建设。

  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新增10所公办幼儿园,确保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深化集团化办学,持续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建设,完成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土地收储,推动天河智谷片区十二年制学校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广州中学凤凰校区等4所中小学改造工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瞭望智库城市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广州科技图书馆、区档案馆新馆、区新少年宫、天河艺术公园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2020年还要动员全区力量,研判准发展机遇,分析透困难挑战,深入研究我区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扎实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十四五”重大项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1、2、3:广州市天河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doc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